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寻找回家的路
作者:周 霁
我们姑且不论你是不是中国人,关键在于你是一个怎样的中国人。一个不了解中国历史,没有中华民族古典文化积淀和素养,不能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究竟是否是一个合格的中国人,这应该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扪心自问的问题。
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是我们回家的路,也是照亮我们前行的灯。没有古典文学的根深蒂固,就没有现代文学的枝繁叶茂;没有古典文学的厚积,就没有现代文学的薄发;没有古典文学的厚重,就没有现代白话的轻飏。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是一本一末,一母一子,我们不能本末倒置,弃母而求子。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群星灿烂,光华灼灼,他们当中无论是谁,古典文学的功底都相当雄厚。茅盾、郭沫若对《红楼梦》能倒背如流;鲁迅、周作人、胡适、老舍、钱钟书、林语堂能将古典文学的精髓玩弄于股掌之间;巴金、冰心著作等身,更是得益于古典文学的滋养;徐志摩、闻一多的诗歌“三美”理论直攀唐宋;唐诗宋词、《二十四史》、《孙子兵法》成就了毛泽东诗人和军事家的风采,他的诗自成一家,军事理论成为美国西点军校的教材,凡此不一而足。
试想,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如果不学古典诗文,那么中华民族文化精典由谁去传承,优良传统由谁去发扬光大。当今有许多外国人都纷纷去研究孔子、孟子,研究屈原、李白,极力将自己锻造成名副其实的汉学家,而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却漠然置之,对外文却趋之若骛,这不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吗?
设想,不学古典诗文,缘何知道中华民族的根?不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何以能激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不读《诗经》怎能知道中华文化和文明的源头活水?不读《论语》,怎能理解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读《庄子》,怎能用道家思想去解读人生?不读《离骚》,怎能理解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苦苦追求?不读李白,怎能领略诗仙风采?不读杜甫,怎能理解他的百年孤独?不读《岳阳楼记》,怎能体会范仲淹的忧与乐?不读《示儿》,怎能理解陆游的悲与愤?不读《三国》,何以知晓时势造英雄?不读《红楼》,怎能解读封建时代的世相人生?……浩瀚星河,群星璀璨,他们的光芒穿越时空,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悬在我们的头顶,照亮我们的人生,照亮我们回家的路。我们有什么理由徘徊和拒绝,有什么理由舍本而逐末?
古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精神丰碑,是华人的骄傲与自豪。在学好现代白话的同时,也一定要花同样的精力去研读古典诗文,二者并行不悖,不可偏废。
如果把古诗文与现代文作比较,我想:古诗文是一位睿智的老人,现代文则是一位朝气蓬勃的小伙;古诗文是大家风范,是陈铎、赵钟祥、张艺谋,现代文则是小家碧玉,是周涛、杨澜、章子怡;古诗文是雪域高原,高大苍凉,现代文则是江南水乡,清秀明媚;古诗文是黄河长江,源远流长,现代文则是山间小溪,清澈明丽;古诗文是汪洋大海,博大宽广,现代文则是湖泊河港,曲径通幽;古诗文是长城故宫,古色古香,现代文是别墅洋楼,气宇轩昂;古诗文是北方汉子,朴实粗犷,现代文则是江南女子,细腻善良……正是有古诗文的琼浆玉液的沃灌,才有现代文的枝繁叶茂,勃勃生机;正是有古诗文与现代文的血脉相连,有机融合,才有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正是有古诗文与现代文的并存,才有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早有哲人说过:“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只有做到博古通今,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我们才是龙的传人,才是具有高品位,高素养的中国人。
为什么对这块土地爱得深沉,因为她有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是她高擎一轮精神的太阳,照亮回家的路。
周霁,教师,现居湖北十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