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随笔两则
作者:方 成
古往今来,“得”与“失”之间似乎总难达成一种平衡,有的人得不偿失,有的人却可以在不经意间得到他人苦苦追求的东西。“以镜为鉴,可以知得失”,就让我们在历史这一面明镜之下去找寻得与失的脚步。
那是谁,点燃了烽火台的火把?那是谁,看到各地诸侯大汗淋漓地赶来却自顾自地放声大笑?那是谁,在愚蠢地演绎着一个“狼来了”的故事?那便是他,西周的最后一位国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竟只为博得美人一笑,有这般昏庸至极的国王,西方民族犬戎趁周君民不和攻破镐京也就不足为奇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诚然,他博得了那梦寐以求的一笑,他却失去了民众的心,也就失去了原属于他的王国。
那是谁,在漫天飞雪下独自一人驱赶着羊群?那是谁,已斑白霜鬓却仍未忘记千里之外的祖国?那是谁,常年累月擎着大汉朝的旌节化作一尊不朽的丰碑。那便是苏武。匈奴人的严刑威逼没有使他屈服,重金引诱没有让他投降。最终,历经千辛万苦的他在19年之后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国。他失去了19年高官厚禄锦帽貂裘般的生活,但是他得到了心灵深处的慰藉,同时也得到了祖国给予的信任。“北冥有鲲,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在《逍遥游》中为我们描绘了这样的一个巨物。但是有如此体形的它飞翔仍需要借助外力的作用。无论是这样的庞然大物还是如“野马尘埃”般细小的东西都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那到底怎样才能够做到逍遥游于万物之外的境界呢?最终的答案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试想,满身的铜臭味能飞到湛湛青天吗?所以,曳尾于涂的庄子失去了钱、权,却换回了心灵的逍遥。
让我们将目光转移到当今社会,未弄明白得与失的人还真的不在少数。像周幽王,南明统治者一般为追求一时的得却失去了对人生目标的追求的人应该好好想想这得不偿失的原因了。还是学学苏武与庄子吧,自愿放弃那对钱与权的过度欲望,才会得到内心世界的安宁以及世人对自己的肯定。一时的失去是为了永久的得到,得到一个不断完善的自我!
比
在当今这个世界,时时,处处,事事,无不存在着“比”。比,是一种心态;比,是一种方法;比,更是一种人人都应该掌握的、每日“三省吾身”般的良药。
比,是一种心态。它引领着我们迈向阳光大道,使自己时时都想着与周围的人相比,从而促使我们不断完善自我。但是,比也应有恬淡的心态,不要让名利、金钱、高档奢华的商品去玷污“比”那纯洁的心灵,尤其是对于我们中学生。在如今的校园中,比学习,比品质的同学不少,但也不乏那些成天比吃、比喝、比穿名牌的人。我想此时的我们,更应该像五柳先生那样。虽然不是要求“躬耕于垄上,不复出仕”,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追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般的恬淡心境应是我们学习的。同他一样,不做物质上的富裕者,而做精神上的领路人。这样的比,才能使我们的人生充满意义。
比,是一种方法。犹记原先的中国人都以是“地大物博”的炎黄子孙而沾沾自喜。当若干年之后,“国门”开启的时候,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比出了落后,更比出了清醒。昔日的狂妄自大,称其他国家为蛮夷之邦已不复存在,而转为谦虚好学,将西方的先进技术借鉴过来使中华崛起。于是,我们看到了中国这些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国际政治影响力的逐步提高。而这一切原因都是因为我们运用了“比”的方法,准确找出了自己的缺陷与不足。“比”是我们前进的发动机。
比,可以让我们向更高处攀登。中国有两句俗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和“活到老,学到老”。这两句话都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的过程。而这一切皆可通过“比”来实现。
“比”,一个应该让我们终生谨记的字。用恬淡的心态明白“比”的意义,用“比”的方法看清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最终用好的心态和永不放弃的精神让“比”成为催促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登高才能望远,极目远眺后方发觉自己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只要在“比”的指引之下作出正确的选择,这小小一粟也足以让后世之人牢记,让自己的一生丰满充实!
方成,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