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呐喊·自序》中的寂寞与悲哀情结

作者:罗 红




  
  六、情到深处人寂寞
  
  鲁迅的寂寞并非是真的无聊,也不是无事可做,而是一种“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的孤独,是爱国者报国无门的忧愁,是先行者曲高和寡的悲哀,是思想者穷天究地的反省。同时,鲁迅的寂寞也是对黑暗统治的反抗,是对麻木国民的当头棒喝。总之寂寞反映了鲁迅勇于自我解剖的反省精神和先觉者的韧的意志。所以,当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人正办《新青年》时,鲁迅感觉到了希望。“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确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12]于是,鲁迅以他的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如椽巨笔,显示了新文学运动的实绩。作者认为应该起来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13]这就是《呐喊》的来由。所以,战士自有战士的品格,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呐喊是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呐喊是作者对不惮于前驱的猛士的慰藉,呐喊更是作者崇高爱国激情的自然流露。排遣自己的寂寞是不让更多像自己一样情到深处的人感到寂寞。自己的呐喊是让更多缺失情感的人得到情感的呼应,不至于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鲁迅这种为让更多情感缺失的国人得到精神与灵魂慰籍的追求,充分显示出作者爱国之情的崇高和伟大、深刻与深沉。情到深处人孤独,正因置身于当时那样的环境下,尤其使作者作为先觉者感到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而陡生寂寞与悲哀,这种寂寞和孤独具有深刻而丰富的价值与意义。我们在阅读时,如果体会不到这层情感也就无法把握《呐喊·自序》中的深厚意义,更不能很好地解读鲁迅的作品和思想,可以说《呐喊·自序》是阅读鲁迅作品、把握鲁迅思想的一把钥匙。
  
  参考文献与注释:
  [1][2][3][4]鲁迅著《鲁迅全集》第1卷第41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版。
  [5][7]鲁迅著《鲁迅全集》第1卷第41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版。
  [6][8]鲁迅著《鲁迅全集》第1卷第41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版。
  [9]鲁迅著《鲁迅全集》第1卷第41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版。
  [10]蒋德均编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名家名作导读》第31页,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11]鲁迅著《鲁迅全集》第7卷第42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版。
  [12]鲁迅著《鲁迅全集》第1卷第41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版。
  [13]鲁迅著《鲁迅全集》第1卷第42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版。
  罗红,四川宜宾学院管理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