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文言文复习中的资源整合
作者:范 科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师生从应试的角度出发,却把主要精力放在字、词、句的理解上,或孤立“散打”,或集合于“题海”。因而,学生只在无序中训练,资源得不到有序整合。如此复习,效果甚微。可见,文言文复习的资源整合显得尤为重要。
这里的所谓“资源”,既指字、词、句的基本知识,又指篇章结构的布局谋篇;既指语言形式,又指思想内涵;既指同时代作家的不同作品,又指跨时代作家的相关作品。所谓整合,即根据资源的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系统的整理、归纳,在归类中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在分析中迁移,在迁移中深化。由此可见,资源整合是指在知识上链接、能力上迁移、内容上拓展、意境上开拓。
一、知识上链接
文言文复习有别于新授。它特别强调知识上的前后链连,知识点的链接与集合。既要注意作品内涵的相似之处,又要注意作品的个性化特征;既要注意文言词语的通常用法,又要注意区别于不同语境中的语境义。只有重视知识点的链接与集合,才会化零碎的片言只语为系统的文章知识。从而,让学生获得阅读文言作品的基本能力。
例如,在中学教材中,宋代的欧阳修与范仲淹的作品颇有影响。他们几乎都是同时代的文学巨匠,又是政治上志同道合的改革家。欧阳修是范仲淹实行“庆历新政”的积极拥护者和支持者,欧阳修“中于时病而不为空言”的文学主张正与政治革新互相呼应。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表现的“与民同乐”的思想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在表达方式上也有共同之点,都是在叙事描写中融情,在抒情中议论。在主体部分的体例上也有相通之处,“若夫”、“至若”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前者聚焦滁人之游、太守宴饮,突出太守之乐。后者由“感极而悲”到“其喜洋洋”,以物而喜,以物而悲,二者都是情随景迁。而这些内容都是为文章的结语张本。在文言文复习中,如果注意比较阅读,不仅能加深对作品思想性的理解,而且能加强对作品文学性的鉴赏。
知识上的链接,作品的思想内容固然重要,而对于中学生来说,文言知识的梳理也不能疏忽。因为,任何作品的思想内容都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在文言文复习中,诸如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文言句式的识别与理解、文言实词的本义与变化等,都要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区别。在复习的策略上,可以把相关的文言作品放在一起复习,根据要求让学生自己去整理、归纳、辨别。在复习的指导思想上,在充分发挥教师导向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感知到古代文学作品遣词造句的功力,传情明理的技巧,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时代气息与语言活力。如若教师越俎代庖,那势必弱化文言文复习的效果。因此,知识上链接,不仅能体现其系统性,而且能体现语言信息的密集量;不仅能顾及面上的复习,而且能突出知识上的要点。从而,获得事半功倍之效。
二、能力上迁移
文言文复习的资源整合,特别要注意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要将认知上的能力转化为语言实践能力和作品鉴赏能力。通过文言文复习,不仅要认识这一个,而且要认知这一类;不仅要明白“是这样”,而且要通晓“为什么是这样”。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在应试中以一当十,从容应对。例如,《醉翁亭记》和《捕蛇者说》中“而”字用法。学生整理出以下几种:①顺承关系②并列关系③修饰关系。当学生明确其一般用法后,教师要相时而动,选择浅显文言文,组织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迁移,在迁移中巩固。如择刘向的《说苑·正谏》。有言道:“赵简子举兵而攻齐,令军中有敢谏者罪至死。”何为“而”,何为“者”,学生如果明白其义,那么,整个句子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看来,迁移,也是指把在课内学到的知识用到课外阅读中去的阅读过程。经历这样一个实践过程,学生形成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复习的目的才能指日可待。实践证明,只有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把知识与能力及时转化,文言文复习的资源整合才会向纵深延伸,才会消除学生复习中的“厌战”情绪。从而,让学生产生新的体验和不断攀升的欲望。
三、内容上拓展
内容上拓展,与能力上迁移有联系也有区别。说它们有联系,都是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与拓展;说它们有区别,主要表现为:迁移,重在知识的运用上,能力的转化上;拓展,重在相关内容的扩充上,相关内涵的深化上。简而言之,能力上迁移,是此叩彼应的反馈;内容上拓展,是由此及彼的展开。
如果复习了《陈涉世家》,就可以组织阅读《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因为从体例上看,类似于历史性传记;从内容上看,都是写官逼民反、平民揭竿而起的传说。如若复习了《出师表》,就可以组织阅读诸葛亮传记之类的作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诸葛亮其人其事。可见,内容上拓展,是阅读视角的放大,是阅读层面的透析。在复习中,将这些相关资源整合一体,形成一组阅读链,提取有关信息,整合关联知识。这样,不仅增加了阅读的信息量,而且拓展了阅读的层面;不仅形成了内容上的阅读链,而且形成了能力上的思维链。从而,体现了复习的整合优势。
四、意境上开拓
意境,是情与景的交融,是事与理的交汇,是作品境界的升华。对于古典作品的理解有一个不断细化和深化的过程,并不是学一次就“事事通”了。因此,在复习中,要寻觅事与理的结合点,体验情与景的融合点。用一个不确切的比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意境则如物质的构成,是由情与景的交融点,或事与理的结合点集合而成。只不过物质是有形之物,意境是无形之物而已。因此,我们讲意境,大而言之,是作品中灵魄的寄托;小而言之,是作品中的情景交融点或事理结合点的轨迹。当然,由于古典作品写作年代久远,内容典范,内涵深刻,有时很难用现代理念来界定它的意境。但如果以“小言而之”,可以说处处有事与理的结合,或处处有情与景的融合。从而,形成了作品的“境”和“意”。
例如,我们读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简直无法用一句话来概述其意境。但透过蒋氏自陈心曲,作者自得之见,我们确实感到作者思想感情的涌动,确实看到作品思想火花的闪烁。我们不仅发现“异蛇”之毒,而且发现了封建社会里赋毒甚于蛇毒的残酷事实。作者写蒋氏自陈心曲,用对比、衬托突出中心思想,作者在叙事中融情,在议论中抒情,又为我们展现了蒋氏一家悲惨遭遇的小背景,流露了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传达出作者对统治者的诚实的希冀,“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作品叙事线索清楚,析理精辟透彻,设景宏微结合,情感跌宕起伏。这就是事与理的有机结合,这就是情与景的水乳交融。从而,作品以蛇毒影射赋毒,由蒋氏一家之害扩展为整个社会之害,意境旷达而深远。可见作者目光之犀利,洞察之深邃,用心之良苦。在复习中,只有引导学生细细揣摩,慢慢咀嚼,才能于微观中见宏观,浅显中见深意,平凡中见峥嵘。
范科,教师,现居江苏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