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仿句课堂教学案例

作者:陈艳萍




  背景
  
  高考语文备考的复习需要。句式仿写是近年高考语言表达的重头戏,也可以说是学生语言能力的一个主要的表现窗口,而对于普通学校的学生来说却是一个难点。我觉得,只要学生找准切入口,分清特点,细心搜寻材料,应该可以攻克这个语言难关。
  
  主题
  
  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积极探求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加强学法和解题方法的指导,创立“促成学生发展”的新教学模式。在仿句的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对学生审题的指导,做题的指导,尤其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分析的能力,分析别人的仿句,进而分析自己的仿句,判断正误优劣,从而达到掌握仿句技能的最终目的。
  
  细节
  
  一、进行仿句实操练习之前我让学生先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师导入):同学们,我们昨天了解了仿句的要求与特点,那么,我们今天就要来实践一下仿写几个句子。那么,谁来告诉老师,要写好仿句首先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学生很快就回答出要审题)
  (老师继续引导)审题,我们要审什么,从哪里找到做题的依据?
  生甲举手:审题目,明白题干的要求,看看要求我们用什么修辞,什么句式。(我微微点头)
  生乙马上说:还要审例句,看它内容有没有限制,有时候主语可以变换有时又不可以变,这点我们要搞清楚。(我及时地投以欣赏的微笑,并且充分地肯定他的回答,生乙满意地坐下。)
  我顺势小结,指出分析方向:对,仿句之前我们要审题目和例句,从形和神两方面进行,明确“形”方面的要求:修辞、句式,还有句子的结构特点等显性的要求。“神”方面主要是句意、包含的哲理、情感趋向,还有语境风格、照应等隐性的要求。
  这些知识是做题和检查仿写是否符合要求的必备武器,故不可轻视。
  二、继续引导复习解题方法:仿句材料丰富、考查形式多样,我们可有破解之法?我们需要调动什么样的思维?回忆一下我们昨天分析的2002年仿句“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我们是怎样找到解决办法的?(噢,学生恍然大悟)“发散思维,定向想象!”至此,思维方向有了,就有了仿句的前提。我再补充一点,强调好的仿句要有启发性,只有寄予一定的思想感情,才能使我们的句子具有文采美,富有意蕴。
  三、进入实操阶段:下来,就让我们看看昨天布置的三道仿写作业同学们做得怎么样了。(事前请几位同学把他们的仿句写在卡片上,操作时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一起讨论)
  题目附录:
  1、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使其与前后文组成一段协调完整的话。
  海潮,放远了谛听才觉得深邃,
  山峰,
  忠告,放远了回味才觉得亲切,
  友情,。
  2、根据划线语句的格式,仿造三句话,一起组成排比句,要求与前面意思相衔接。
  单纯绝不是幼稚的同义语。幼稚是童气未脱的胎迹,单纯是童年留下的财富。请保留一份单纯,使你多一份生活的诚信,少一些人情的圆滑世故;
  
  3、请另选事物进行仿写。要求符合该物的特征,并寄寓一定的思想感情。(字数可略有增减)
  
  小草
  
  没有花朵的艳丽,
  没有身躯的伟岸,
  却以破土的力量昭示
  ——什么是顽强。
  操作步骤如下:
  (一)请同学来分析题一的题目和例句,明确要求和寻找提示。
  生1:话题是既定的,要注意“放远了……才觉得……”的句式。
  生2:还要注意“海潮”跟“谛听”搭配,“忠告”用“回味”照应。
  师:很好,能细心审读和分析。再看看,例句还有些什么样的“贴示”?
  生3:我知道,“深邃”是海潮的特点,“亲切”是“忠告”可能给人带来的感受。
  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分析:好,同学们都很聪明,把三点综合起来就是我们解决这个题目的武器,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个武器来应对。(展示同学们的作品)
  (1)山峰,放远了眺望才觉得绮丽;
  友情,放远了回味才觉得可贵。
  (2)山峰,放远了观望才觉得巍峨;
  友情,放远了思考才觉得珍贵。
  (3)山峰,放远了凝视才觉得高大;
  友情,放远了偏见才觉得坚固。
  老师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同学们的仿句都用上了‘放远了……才觉得……’,句式都很整齐,那么,能不能拿满分呢,下面我们聘请一位考官评判”。
  生4:这三组句子,我觉得第二组比较好,它的搭配和照应都比较好,“山峰……观望……巍峨”“友情……思考……珍贵”;至于第一组,我觉得山峰说“绮丽”不太好。
  师引导:为什么不太好呢?不说山峰“绮丽”,那什么是“绮丽”的呢?
  生5:老师,“绮丽”应该是色彩鲜艳、美丽的意思,山峰应该是高大、高耸、雄伟,“绮丽”的应该是风光、风景等柔和的对象。
  师继续引导:不错,分析比较到位,那么,第三组句又如何?谁来当评卷老师,评改我们同学的仿句?
  生6站起来:山峰既放远了又怎么能凝视呢?凝视是需要近看的。还有,“放远了偏见”的结构特点不符例句,原例句“谛听、品味”都是动词,应是连动式结构,而“偏见”是名词,跟“放远了”构成动宾式,不符合要求。
  师小结这一题的做法,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并且初步培养出同学们分析仿句的能力,懂得从多角度分析,考虑仿句应注意的问题。接下来,第二句的分析就相对简单一些,做法同上,先让学生分析题目和例句的特点、要求,再对照学生的习作进行分析,强调既分析题目,又分析例句;既要明确显性要求,又要审准隐性要求。
  发问:“这第二题的审题关键是什么?”
  生:“话题,话题应始终围绕‘单纯’,不能另起话题。‘使你多一份……少一些’句式应保留。”“好,还有些什么应该注意的呢?我们可以先看同学们的仿句。”
  展示学生的习作:
  (1)使你多一份友谊的温暖,少一些人际间的冷嘲热讽;使你多一份学习的快乐,少一些心情的悲伤低落;使你多一份生活的信心,少一些社会的尔虞我诈。
  (2)使你多一份甜甜的微笑,少一些生活的忧愁;使你多一份谦虚的作风,少一些骄傲的情绪;使你多一份快乐的情感,少一些孤寂的落寞。
  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广泛地发表意见,然后派代表发言。通过讨论,学生能发现一些隐性的条件——原句中“生活的诚信”“人情的圆滑世故”都是先说话题,再说特性。这样,他们就懂得评判第二句“甜甜的微笑”“谦虚的作风”“骄傲的情绪”“快乐的情感”都不符合原题的仿句要求,并且能够自行修改。至此,学生找到了仿句的诀窍,表现得非常兴奋,于是第三句的仿句分析我就交给学习小组独立解决,我就巡堂检视,随时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结果
  
  一堂课下来,学生反映效果很好,说“本来一直担心的仿句现在变得亲切起来”,还要求老师再布置仿句练习题。
  
  评析
  
  这节课我感觉比较满意,因为能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仿句中,最难把握的就是题目里的隐性要求,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掌握了对仿句要求的分析,懂得根据要求造句,并且能合作分析,自主探究,达到了预期目的。我觉得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比起片面追求学科知识来得更加重要,而这正体现了语文教育的新理念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
  
  陈艳萍,教师,现居广东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