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形容词“秀”的形成发展及其文化意义
作者:曹红波 黄旭阳
在此本文试图对“秀”的形成发展的过程进行考察,进而探索其文化意义。
一、形容词“秀”的形成过程及其文化意义
1.“秀”的字形结构
在隶书中,“秀”从“禾”从“乃”。
从“禾”,“禾”在《说文解字》中说:“禾,嘉榖也。以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之中和,故谓之禾。”意思是说,禾是一种比较好的稻谷,二月栽种于田,八月就能成熟。我们可以想象出到了秋季,稻子成熟,沉甸甸的谷穗压弯枝头的景象。
从“乃”,在何金松著的《汉字形义考源》中说:“禾稻抽穗扬花时,榖粒中开始含浆,像奶汁,‘乃’是‘奶’的象形字,乳房叫‘乃’,乳房中的汁液也叫‘乃’,禾穗中含浆和乳房中含奶类象,故秀应是从“禾”从“乃”会意,本义为穗。
在甲骨文中,邓和在《中国文字结构选解》中说,秀字的下部,在甲骨文的写法中像禾之根。孔廣居在《说文疑解》中说:“‘秀’下部非‘人’非‘乃’,盍像禾根之盛也。”
在篆书中,段玉裁补说解为:“不荣而实曰秀,从‘禾’从‘人’。”
不管是从“禾”从“乃”还是从“禾”从“人”,不管是像饱含乳汁的乳房还是像茂盛的禾根,总的来说,“秀”应与稻穗有关。徐锴在《说文解字繋傳》中说:“秀,禾实也。有实之象,下垂也。”《正字通·禾部》中也说:“秀,禾吐华也。”这就向大家清晰地解释了“秀”的含义,那就是稻禾结的果实,是禾谷吐穗开花之义。《论语·子罕》中也说:“苗而不秀者又矣夫,秀而不实者又矣夫。”而且俗语也说:“六月六,看谷秀。”这就表明“秀”的本义是禾稻抽穗开花。到了秋天,成熟了的稻穗,每粒饱满充盈,挂在禾苗的枝头,压弯了禾杆,成下垂的样子。
2.“秀”的命名
从先民们为饱满的稻穗命名为“秀”,我们可知,稻子在当时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它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它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关注,一定是因为人们对它的需要。人们已经离不开它了,需要有一个称谓来指称它,所以就必须为它命名。就像卡西尔在《语言与神话》中说的一样,“并不是每一种事物都有资格获得名称,只有被人们关注的事物才有名称”。由此看来,在古代,稻谷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中国的先民们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人们的生存主要由农业来维持,农业劳作自然就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们于是就把眼光聚集到了稻谷上,于是这种生活方式就在古文字的形体结构中留下了痕迹。
据考古家们发现,早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们就开始了对农作物的栽培。在中原地区,先民们就培养出了“粟”和“黍”两类粮食作物,在西南地区,人们培养出了“稻”类作物,到了西周、东周时代,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品种已经大大增加。《诗经·七月》中就有记载:“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这就说明,在远古时代,农作物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它不光用来填饱人们的肚子,而且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把它纳入了诗歌中了。《礼记·月令》中有“登尝”一说,意思是说,把新收的谷物首先进献于寝庙以便请祖先尝新。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先民们对农业收成的重视和对新获谷物的珍惜程度。
要为一个事物命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必须进行观察,分析概括出它的本质特点,然后在现有的语言材料中,选取已有的字素,加以组合,才能构成新的词语。这里,人们就选取了最能反映稻子本质特点的“禾”与“乃”来为稻子命名。这样通过“秀”的形成我们就知道了古时候人们的需要、兴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二、形容词“秀”的引申义及其文化意义
所谓词的引申,就是从词的本义出发,沿着本义的特性所指示的方向,遵循民族的生活习性,按照思维的联想规律,在人们的思维方式的指引下,不断地派生出相关的新义,从而形成词义系列的词义演进运动。
从原始人类最初所产生的审美观念来看,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是先于审美价值的,也就是说,在他们看来,使用的就是美的。通过人们给“秀”的命名,我们可以看出“秀”最初的审美意识是:一是视觉的。禾苗长成,葱绿的禾叶、禾杆,让人赏心悦目;到禾苗成熟时,禾叶禾杆就变成金黄色,在太阳的照耀下,金光闪闪,那结满谷粒的稻穗饱满结实,压弯了枝头,就像一位害羞的女孩,在低着头摆弄自己的衣服。由于先民们以农业为主,所以田地众多,一片连接一片,放眼望去,那简直是金色的海洋,在微风的吹拂下,稻浪一起一伏,非常壮观。二是经济的。因为人们以农业生产为主,所以粮食就成了人们生存的重要保障,在当时就具有高度的经济价值,它让人们得以继续生存、繁衍,当人们一看到丰收的景象时,自然而然就满心欢喜。于是稻穗在人们心中就成了美的象征。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地发现一些新事物,于是就不得不为它们取一个又一个名称,于是汉字就越来越多,先民们发现,如果词太多的话,就不易记住,那么怎么能既能使词义不断增加,又可以不用另造新词呢,结果先民们发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让词“兼职”,即让一个词表达几个含义,也就是引申义。当然这几个引申义所指称的现象与这个词的本义必须有密切的联系。
在这种情况下,“秀”就肩负了另外的使命,即除了指称“禾穗”外,还可以指称其它的事物或现象。
一是由禾谷吐穗开花引申为草木抽穗开花。《诗经·豳风·七月》中说:“四月秀葽。”在这里是说到了四月份,草木就要抽穗开花。后来又引申为草木之花,汉武帝在《秋风辞》中说:“兰有秀兮菊又芬,携佳人兮不能忘。”“秀”在这里指的就是兰草的花。
这表明人们已经不光注意到稻穗开花,而且注意到了所有能开花的植物,人们的关注范围有了很大地扩大,人们在生活之余也懂得去欣赏大自然的美了。
二是由禾稻向上抽穗开花引申为挺出、高出。《广雅·释诂一》中说:“秀,出也。”明确地说出了“秀”的含义。后用于抽象意义,指优异出众。《国语·齐语》:“其秀民之为能者,必足赖也。”《吕氏春秋·怀宠》中说:“举其秀士而封侯之,选其贤良而尊显之。”“秀民”与“秀士”指的就是那些才能较一般人突出的人。后又引申为特别优异的人才,如新秀,后起之秀。古时有“秀才”之称,原本指才能优秀出众。《管子·小匡》中说:“农之子常为农,朴野而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至汉代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汉武帝元丰四年,令诸州每年各举秀才一人,后避光武帝刘秀的讳,改称茂才。三国魏以后又复称秀才。唐宋时则应举的人都可成为秀才,成了读书人的通称。至明清,则专用来称进入县学的生员。宋朝王安石在《伤仲永》中说:“传一乡秀才观之。”可见人们已经把关注的对象从自然界转移到了人的身上。
三是由禾苗抽穗扬花时的美丽景象,引申为清丽、美好。宋朝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这句中的“秀”指的就是树木清丽美好的样子。韩愈在《送李愿归盘谷序》中说:“曲眉丰颊,清声而变体,秀外而慧中。”《梦溪笔谈·雁荡山》中也写到:“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后来人们又有了“秀色可餐”“眉清目秀”“山清水秀”等词语。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