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怎样说好普通话
作者:朱 彤
今天,在我们这个地域宽广,民族众多,方言迥异的人口大国中,会说普通话的越来越多。普通话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语言,各级行政机关的工作语言,各种宣传形式(广播、电影、电视、话剧等)的宣传语言,各个方言区的人在公共场合的交际语言”,更成为全国五十六个民族的通用语,在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无法估计的作用。在国际上,普通话就是中国话已深入人心,普通话在世界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中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当今之中国,改革开放的热潮汹涌澎湃,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日千里,举国上下,各行各业都从封闭走向开放,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促进普通话的普及与提高,大力推行全国通用的标准语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此举更要求我们身体力行,做出表率,更应该努力提高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促进中华民族和世界经济与文化交流做出新贡献。我们不但自已要说普通话,同时要担负起指导自己的学生——祖国的接班人努力学说、学好普通话的历史重任,使其学以致用,做顺应时代,面向未来的合格人才。
做为一名语文老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自己坚持用普通话教学,此点颇受学生欢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人平日注重收集信息,寻找差距,日久积累了一些说好普通话的经验及体味。现在将其付诸成文,希冀对学说普通话者有所帮助,届时更愿意和同行商榷交流,以求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一、普通话的语音
语音是语言的表现形式,是语意依托。学好一种语言,首先要学好语音。
学好语音,关键在于发音练习。各个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往往会因为受到方音的干扰,而影响普通话的准确性,这种干扰程度不同地表现在声母,韵母和声调上。因此,我们需要进行语言辩正,改方音为标准音。这就需要下一番苦功,记住汉字的准确读音,多读多练,不断提高自己说普通话的水平。下面,我就把声母、韵母和声调训练中容易混淆的问题罗列如下:
(—)声母训练:
声母中容易混淆的有:
舌尖前音(平舌音)Z、C、S和舌尖后音(翘舌音)zh、ch、sh。
1.利用汉字偏旁类推的方法
例如:“章”(Zhāng))是翘舌音:由此可类推“樟”,“彰”,“障”,“蝉”,都是翘舌音;“成”(chéng)类推“诚”、“城”;“支”(zhī)类推“枝”、“肢”……以一个记一批。
2、借助声母和韵母的配合规律来区别
普通话中ua.uai.uang三个韵母只跟zh、ch、sh拼,不跟z、c、s拼,遇到这些韵母的字,声母肯定是翘舌音。
如:装(zhuāng)
窗(chuāng)霜(shuāng)
拽(zhuài)揣(chuāi)
衰(shuāi)抓(zhuā)
刷(shuā)
(二)韵母训练:
韵母中容易混淆的前鼻音an、en、in与后鼻音eng、ang、ing。区别前、后鼻音韵母的方法有:
1.利用汉字偏旁类推的方法
例如:“正”(zhèng)是后鼻音,由此可类推“政”“整”“证”“征”“症”都是后鼻音;“真”(zhēn)是前鼻音,由此可类推“镇”“缜”“慎”等都是前鼻音。
2.借助声母和韵母的配合规律区别
普通话中d、t只跟鼻音eng、ing相拼,不跟前鼻音en、in相拼。
(三)声调训练:
汉语语音的最大特点是:声调区别意义。声调是语音节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它同声母,韵母共同构成普通话的音节。在不同方言区的人们对话中,声调是最显著的区别特征,也是不同方言区的人们之间理解词义的最大障碍。因此,声调也是学习普通话语音的重点和难点。
声调训练要领:阴平调(一声),起音高高一路平;(调值为55调)
阳平调(二声),从中到高往上升;(调值为55调)
上声调(三声),先降后升曲折起;(调值为214调)
去声调(四声),高起猛降最底层。(调值为51调)
标调口诀:a母出现莫放过,无有a母找o,e;
iu、ui两韵标在后,i上让标调把点抹;
单个元音头上画,轻声音节不标调。
二、普通话的语流音变
在说话的过程中,由于相连音节的相互影响或表情达意的需要,有些音节的结构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这种现象就叫做语流音变。
语流音变是有一定规律的,掌握这些规律,可使普通话说得自然和谐,亲切柔美,不生硬别扭。普通话中语流音度的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变调
在语流中,由于相连音节的相互影响,使某个音节本来的调值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叫做变调。普通话的变调有两类——上声变调和“一”,“不”变调。
1.上声变调的规律
(1)在非上声前,念半上,就是只降不升。
如:好人 老师 考试 笨鸟先飞
(2)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念直上
如:老马 领导 可以 演讲
2.“一”,“不”变调的规律
(1)“一”在非去声前念去声,去声前念阳平。
如: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如: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2)“不”在去声前念阳平
如:不劝告 不正之风 不负责
(3)“一”,“不”夹在词语中间念轻声。
如:试一试 看一看 忙不忙 跑不了
(二)轻声
语流中的有些音节失去了原有的声调,念得又短又轻,这种音节就是轻声。轻声比较灵活,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轻声的规律可分为规律性较强和规律性不强两种。
1.规律性较强的轻声词:
(1)助词和语气词一般读轻声。如:的、地、得、了、着、过、呢、吗、啊……
(2)名词、代词的后缀读轻声。如:孩子、桌子、人们、上头、下面……
(3)叠字的第二个音节读轻声。如:高高兴兴、痛痛快快、淅淅沥沥、爸爸、妈妈、舅舅……
(4)动词的某些结果补语。如:停住、推开、关上……
(5)部分词语的衬字。如:黑不溜秋、稀里糊涂、叮零哐啷……
2.规律性不强的轻声词:
普通话中不少双音词的后一音节习惯上念轻声,这些轻声词规律性不强。例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