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审美创造与发展

作者:陈 晓 于丹丹




  音乐艺术的审美能力是一种美的认识和发现的能力,它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体验、接受与创造、意识与无意识的综合统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因此,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能力是提高审美意识的重要手段。
  声乐作为一种歌唱艺术,是伴随人类社会而诞生最早的一种艺术形式。声乐艺术自诞生之日起,是今天声乐技巧的高度发展,以及声乐形式的异彩纷呈,它始终与人类的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声乐技巧也始终为表现语言和美化语言而服务。
  不同的民族由于时代、地理环境、语言、风俗习惯的不同,所形成的民族风格也就不同,其独特的音乐化的语言显现出不同的民族风格。其艺术美的创造也随着时代和人们的审美意识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的。对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和指导作用。我们要正确认识这种艺术美的产生过程和形式的规律,并利用这种规律来发展和创造我们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事业。
  
  一、民歌曲调的旋律美
  
  一切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最初都是起源于人类生活、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民歌,它们都根植于深厚的民歌基础之上。在数千年古老悠久而又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民歌作为人民大众广为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从远古时期一直流传发展至今。几千年来浩如烟海的民歌,它的题材几乎包罗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和反映了人民的性格、感情与理想、追求。民歌甚至被认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编年史。
  从最古老的民歌集《诗经》和《楚辞》中,我们虽无法听旋律是怎么样的,但从字里行间中,我们仍然从歌词中看到其旋律的反复性和回旋性,以及曲式结构的多样性,并且可以从这些曲式中看到某些现代曲式的影子。象一、二、三段体,回旋曲等都可以看到,充分的适应了歌词内容的表现要求。
  汉代的民歌在旋律和曲式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只有独唱的称为“徒歌”,采用帮和形式的称为“但歌”,乐府后加上乐队伴奏成为“相和歌”,再与舞蹈相结合的叫做“相和大曲”,旋律悠扬婉转,别具一格。后来的清商大曲与之相比又有了更高层次的发展,著名的作品有《孔雀东南飞》、《木兰辞》这些叙事性作品都已具有说唱音乐的性质。
  唐代是我国诗词与音乐发展的辉煌时代,在连续三百年的艺术舞台上,出现了李白、杜甫等多位伟大的诗人。音乐文学的这一高峰,使音乐艺术得到迅速的发展,唐代的艺术歌曲的创作也达到较高的水平。著名的琴歌《阳关三叠》就是根据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谱成的动人歌曲。歌曲以景寄情情深意切含蓄委婉,娓娓动听,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曲调变化莫测。经千百年久唱不息,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
  明代是戏曲声腔高度发展的时代,南戏经发展逐渐形成“海盐”“余姚”“戈阳”“昆山”四大声腔。经过演变对后来的戏曲音乐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
  随着社会巨大的发展变革,现代声乐艺术更加深入人心。它不仅继承了优秀的民族声乐艺术传统,而且在不同时期又有着不断的发展。如风格清新典雅的“学堂乐歌”。还有很多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应时而生。如《在希望的田野上》《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一大批各种风格的优秀作品广泛流传。总之,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学习、吸收和扬弃的过程。无论是艺术形式、演唱方法、民族特色和表现风格都自成完整的体系。散发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美。
  
  二、民歌演唱艺术的声腔美
  
  在千百年来的演唱实践中,民歌又逐渐形成了各种风格的音乐体裁,诸如:号子、山歌、小调、叙事歌、风俗歌、儿歌、宗教歌,等等。由于我国是一个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地理环境不同,语言声调不同,生活习俗和民间风尚不同,这也使民歌的旋律调式、吐字行腔和韵味情调、感情表达的风格各有不同,从而形成各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演唱色彩。同一首山歌,地处西北高原的牧区则音调高亢洪亮跌宕起伏,而处在江南平川的鱼米之乡则多悠扬宛转、清新秀丽。同一首表现少女追求爱情生活,寄情于为情人绣荷包的抒情小调《绣荷包》,云南的《绣荷包》委婉清秀,四川的《绣荷包》高亢活泼,山西的,《绣荷包》是二者兼而有之,明快起伏、热情亮丽。我国如此多姿多彩的民歌演唱,数千年来一直不断的流传发展、衍生变化。
  民歌,它不象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一旦完成即定型,它是口头传承的民间艺术,是在不断的传承接唱中发展、充实与完善的。它的艺术风格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民大众既是创作者也是演唱者、传播者、欣赏者、评议者。任何一种民歌的产生和流传都是无数民间艺人长期传唱、修整、锤炼、塑造的结果,是群体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由此可见,民族声乐艺术审美的创造反映了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体现出时代的脉搏与生活的气息,是人们审美活动高级的体现。我国是多民族国家,由于语言的不同及地域、风俗等因素的差异,形成了各个民族独特的演唱风格与技巧,形成了我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情感真挚朴实,声腔优美圆润,语言鲜明生动,风格魅力,多姿多彩的艺术特点。这样将会更有助于发挥和表现作品的艺术美,创造出具有中国气派与民族气质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格作品,为学习和研究民族声乐艺术的技能技巧,探索和追求民族声乐艺术的改革与发展,建立我国民族特有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体系,开创民族声乐艺术新篇章做出更大贡献。
  陈晓,女;于丹丹,女,沈阳工程学院基础部文学艺术教研室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