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下半月
更多精彩:
由此右转
首页
本期封面
2008年第05期
往期浏览
·2009年
第01期
·2008年
第12期
第11期
第10期
第09期
第08期
第07期
第06期
第05期
第04期
第03期
第02期
第01期
·2007年
第12期
第11期
第10期
第09期
第08期
第07期
第06期
第05期
第04期
第03期
第02期
第01期
期刊目录:《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8年第05期
[学者]
关于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教学问题
黄永林
[淘金者]
看得见与看不见的故宫
马明博
在文字中
艾 云
文章百字
车前子
语文课
黄集伟
[研究者]
解析鬼子作品中的乡村意象
高海珑
铁凝小说的残酷真相与无情语言
高 静 顾 军
中国古代诗歌含蓄的因缘
许红艳
《登高》与《八声甘州》比较赏析
任献新
比较两种外国语言的异同点
刘冬梅 方 娟
苏东坡诗词哲理浅析
张卫东
量词的修辞及作用
张妙君
英语教学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王 薇
论新时期通俗小说对青少年的影响
叶 蓉
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审美创造与发展
陈 晓 于丹丹
英汉语言系统中的文化思维差异
任 花
古代诗歌形象分析举隅
孙顶松 唐功杰
论林黛玉性格的多重性
贾立刚
老子韩非合传论
胡安武
漫话咏蝉诗
胡春玲
[探索者]
情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李光明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唐 红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初探
徐新强
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审美体现
李文俊
质疑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王志民
高职语文教学如何提高师生交往的深度
郑 飞
语文教学新天地的拓展思路
沈还斌
创新教学思路例谈
褚嘉耘
文本重构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胡春梅
激活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董惠珺
《仁者爱人》整合教学案例
丁志珍
《羚羊木雕》教学案例
柳 妍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潘欣荣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四法
王均江
语文作业设置的最优化
郭香池
课堂提问要把握好三个度
赵福俭
如何创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胡美贵 殷允萍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表演教学
黎婷婷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徐盼红
[读者]
现代文阅读中词语含义理解方法举要
唐毓秀
阅读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活动
徐佳茵
中学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研究
李道圭 吕方静
基础学段必须加强朗读训练
许爱贞
在批注中让学生阅读从被动走向主动
甘丽卿
阅读教学必须关注个性化
胡 旻 薛 锋
新诗阅读教学探微
王继波
阅读教学有效策略谈
仲雪箐
在朗读训练中促进学生发展
何芝华
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指津
贾建明
[导写者]
论电脑写作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顾 伟
创新是作文教学的永恒主题
刘 胜
作文教学应该做好五个转变
张秀德 赵会文
考场作文如何出彩
王 灏
逆向思维在写作中的
张梦丹
作文语言需要调味
叶智慧
现代技术使作文教学更理想
万海燕
作文教学与人文教育
王国胜
改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方式
潘云浩
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的整合
陈艳艳
我的写作教学灵感
李彩萍
要培养的三种作文习惯
刘尚荣
网络环境下的写作创新
任建云
作文教学呼唤教师下水
余 强
[鉴赏者]
《十八岁出门远行》的修辞技巧
吴 俊
《安东若夫卡苹果》的场景描写艺术
朱耀照
论《还乡》中的宿命论
郭 滢
重读《潘先生在难中》
徐汉晖
崔莺莺人物形象深层探析
于建超
《记承天寺夜游》导析
蒋文学
《阿长与〈山海经〉》赏析
刘日芳 赵升梅
《窦娥冤》的悲剧意蕴
史常富 万仲永
我看玛蒂尔德
杲先旺
[反思者]
在新的教育语境下师生关系需要重塑
李 杰
我所理解的《大学语文》教学
彭庭松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熊 莉
《外国小说欣赏》教学的几点困惑
胡杨林
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定位
王 芳
语文教师尤其要珍视学生的个性
白静梅
中学文学鉴赏课所存在的弊病
王水元
语文教师要适应新课标
钱玉蓉
综合性大学管理的潜在风险和应对策略
曾平凡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赵奇杰 郑 帅
[拾贝者]
语文综合性学习摭谈
韩吉涛 徐本芹
怎样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刘 峰
运用多媒体激活语文教学
田艳梅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李成萍 郭安贵
新理念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
曾丽嫦
要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李得轩
让学生成为乐学者
王秋开
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刘 靓
《屈原列传》教学体会
尹合莲
一字激起千层浪
刘绍华
[作者]
又见枣儿红
余明林 常耀枝
父亲老了
陈 晓
举起你红润的旗帜
陈红梅
我的教育情结
冉友珍
[编者]
“文学教育研究”专题组年度工作会议通知
佚 名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