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古代诗歌形象分析举隅

作者:孙顶松 唐功杰




  诗歌是用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古代诗歌的形象包括叙事诗中的人物、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和写景状物诗中的景和物。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多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也叫意象。它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思想和情感,是诗人的内在情思与生活的外在景象的统一体。例如借景抒情类的刘禹锡的《石头城》描写的是寄寓着国运衰微的寂寞空城,托物言志类的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塑造的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野草形象。
  就人物而言,常见的形象有:
  1.忧国忧民的形象。如屈原的《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钟情田园山水的形象。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3.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曹植的《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李白的《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4.儿女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苏轼的《江城子》:“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5.求贤若渴的形象。如曹操的《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等。
  就事物而言,常见的形象有:
  1.长亭。古大道上,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供人们休息。人们常在长亭送别,所以常用来指离别。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与此相同的还有“灞桥”一词。唐朝京城习俗,向东的在灞桥相送,向西的在渭城饯行。如柳永的《少年游》:“参差烟柳灞陵桥,风物尽前朝。”
  2.月亮。古诗常用月亮烘托情思,作为思乡怀人的代名词。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李白的《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4.莲。“莲”与“怜(爱)”谐音,古诗常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爱你)”,“青”即“情”。
  5.菊、松、梅。它们是傲霜斗雪的典范,常用以比喻高洁坚贞、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如郑思肖的《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刘桢的《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王冕的《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6.杜鹃。传说蜀王杜宇被迫让位给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魂化为杜鹃,叫声哀切。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思归的象征了。如秦观的《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感受、分析诗歌形象既要注意其表现形象的方法——通过叙述事件(如《木兰诗》)、运用环境烘托(如《江雪》)、使用各种描写手法(如直接或间接描写言行、肖像、心理、细节等),又要注意其表现的角度,常见的有色彩、虚实和动静等。形象的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暖色体现着积极活泼,意气风发;冷色则代表着低沉消极,孤寂凄凉。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构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而李煜的《望江南》:“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则又着色清淡,以冷色调表现凄清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思念故国的孤寂情怀。形象还常通过虚实结合与动静结合等相互映衬的手法来开拓意境。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前两句实写客中情景,后两句则化实为虚,以想象未来相逢的乐反衬今夜分离的苦,又设想今夜的苦将增添相逢的乐,读来余韵无穷。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句写静景,后句写动态,以幽静之景写恬淡之情。
  分析诗歌,首先应感知它所描写的客观物象,分析形象的特点,进而体会形象中寄寓着的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形象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参透诗人的情感。只有把握住诗歌的形象及其体现的情调,才能真正理解和鉴赏古典诗歌。
  孙顶松,唐功杰,山东福山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