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者:唐 红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创造性很强的综合性艺术,更具得天独厚的审美教育的优势。在这一点上,单就语文教学课本内容而言,不仅要通过传达概念体系,促使学生去作冷静抽象的思维,求得对知识、理论、道德上的是非善恶的理解认识,求得思想的被理喻被说服,而且更多是通过各种方式展开形象体系,使受教育者直接具体地观照、激发和净化情感,求得对各种感情激动和喜怒哀乐的审美判断,求得易性移情,洗刷心灵,最后达到对情感的塑造,人格的塑造。可以说,任何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往往就是一堂生动活泼的审美教育课。或慷慨激越如江流浩瀚,仿佛“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或舒缓优美的芳草茵茵苍山欲滴,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或如春雨润物悄然无声,使人产生瑞雪丰年的美好情感。语文教育凭借种种悦耳、娱目、怡情的美的形象展开分析,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再单是知识授受关系,而是共同的审美活动关系。小而言之,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深入挖掘含蕴无穷的语言文字美,既有助于提高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又激发综合性的审美愉悦,丰富审美认识。
  任何课文,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艺术符号系统。它虽没有音乐、舞蹈那样依赖表演者直接传达审美形象,其信息量、审美价值因表演而有所增减,它却有非一次性艺术可以反复玩味,尽情领略其蕴涵的无穷情思。如王義之《兰亭集序》婉如游龙、翩若惊鸿的文字潇洒美,颜真卿《祭侄文稿》劲健挺拔、奔放激越的民族气节美,等等。
  文字本没有音符,但它们一经文学大师们的匠心独运,巧妙组合,其内在情感冲突的律动与外在韵律结合起来,就会跳出美的节奏、回荡起美的旋律。当代散文作家许淇的《三月》,三部分就像一支交响乐的三个乐章:第一部分语调由舒缓而渐强渐速,如同春天越来越近不可遏阻的足音,犹如交响乐的“呈示部”。第二部分反复吟咏春天到来其乐无穷的心情,轻快的抒情长调恰似交响乐的“展示部”。第三部分音调高昂、急促,正像交响乐的“再现部”。
  吹,一个劲的吹,吹了三天三夜,吹来了北方的三月。
  三月。黄河两岸醒来了。
  三月。冰雪的锁链被春风的锤砸开了。……
  这些文字犹如钢琴小提琴齐奏、长短笛竞吹、大小号长鸣,不仅传达出黄河春潮涌动的气魄,更显示出语言文字奔涌激越的音韵美。
  文字本无色彩,但用文学语言反映的颜色去表情达意,能沟通人类生活经验的历史积淀表达色彩的感情效果和象征意义,创造出瑰丽多彩、高雅明快的艺术色彩美。茅盾红色的《风景谈》、朱自清绿色的《春》、毛泽东白色的《雪》、鲁迅黑色的《为了忘却的记念》、还有奥地利诗人E·弗里德用白、红、蓝三色勾画的美国青年形象《归化》:
  白和 红发 蓝眼睛
  白面 红血 蓝嘴唇
  白骨 红沙 蓝天空
  ——三种颜色不仅简化了诗的形式,丰富了诗的内涵,加强了对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和残酷性的谴责,而且成为全诗形象的焦点,使诗在一种触目惊心的色彩对比中,产生出撕裂人心的艺术力量。
  又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绿树、红花、碧草更是一幅色彩缤纷的西湖春光图。燕语、莺啼主唱,得得马蹄伴奏,这是一支有声的乐章。远山、近水、高天、浅草全景特定、错杂对照,又是一支无声的曲谱。这里香的花、暖的树、鸟的鸣、马的蹄、草的光泽同时满足了人的味觉、触觉、听觉、视觉器官的审美享受。
  
  二、精辟分析情景交融的文学意境(形象),再造情感意象,建立高尚的审美情感是语文教学中最有效、最经常的审美教育方法。语文课本多选自文学作品。文学以形象反映生活。优秀文学作品的艺术生命之所以能够超越时空而长存,李白、杜甫、《红楼梦》之所以至今还能拨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就是他们有以表现人的感情为最高追求的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就是因为美好的艺术形象能给人无穷的感召,无穷的力量。一九四○年,莫斯科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开馆的当天,曾收到一位青年的信,信上说,他原本是小偷,曾偷了一个手提箱,发现箱里有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一口气读完过后,保尔·柯察金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生使他幡然醒悟,感觉自己多么可耻,于是决心改邪归正,重新做人。从这封信里,我们不难看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是可以使读者从心灵深处受到感染与震颤,使人们粗浅狭隘甚至畸形的情感结构被改造和净化,使人们的情操得到陶冶并获得更高的审美情感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如《敕勒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南北朝时期,北齐大臣斛律金应国君要求唱的一首民歌。千百年来,它世代相传被诗家们誉为描绘草原风光的“诗家绝唱”。意境很美。千里草原,一望无际,气势磅礴,从天地落笔以穹庐喻天,不仅充分显示了蒙古草原的地方本色,而且表达了只有在一望无际的广阔大地上看天,才有穹庐的美感,也暗示了地的辽阔。如此辽阔的“四野”仍被笼罩在天的穹庐之中,实质上又反衬出天的无垠。天苍苍,借色调写出天的不见终极的高远;野茫茫,借气势写出地的不见尽头的平远。而这种高远苍苍、平远茫茫的绿色世界,牧草茵茵,是活的;风吹草低,牛羊在望是活的;草浪起伏,牛羊低昂,静中有动更是活的。这一切,又启示着我们浮想联翩,使人想到生活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大草原上的人们,联想到大草原的主人——勇敢、骠悍、酷爱自由的人民充满生命活力的游牧生活。情由景生、景凝情现,客观生活与主观感情和谐统一,充分显示了文学意境美。当我们反复吟诵之余,就可以一次比一次清晰地听到作者美丽心灵的搏动、作者美好感情的升腾,从中获得一股股沸腾的热爱草原的审美激情。
  可见,一个语文教育者在教学中,应十分注意诱发想象引导学生把握文学意境,反复玩味“神与物游”。精辟分析深入领悟作品的言外之意,由此生发出自己对世界和人生的再理解、再认识、再创造、再评价,丰富自己的审美感情。
  
  三、注重异彩纷呈的文章结构美,不仅可以提高写作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审美鉴赏、审美判断、审美创造能力。也是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走出审美享受、体验、认识的感性阶段,走出文字、走出章回、力透纸背“化物为我”形成健康的审美判断所必须的重要环节。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好文章的结构匀称,比例协调,详略得当,内外联系紧密,既有基本框架,又有千变万化,或单线型、或复线型、或蛛网型、或辐射型、或多元结构,显示出异彩纷呈的文章结构美。《我的叔叔于勒》叙述菲利浦夫妇对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如果按时间顺序应该是:赶于勒——盼于勒——躲于勒。然而小说却从当中盼于勒写起。听说于勒到了美洲赚了钱,租了“大店铺”,做了“大买卖”,所以成了全家的希望。一家人盼望于勒突然出现在海船上,甚至还拟定了如何用于勒钱的种种计划。接着倒叙如何赶于勒。因为于勒行为不正,“糟蹋钱”,占用了哥哥应得的那一份遗产,被看成是坏蛋、流氓、无赖,“被打发到美洲去了”。最后写躲于勒。一家人在海岛旅游船上突然发现了于勒,热情盼望于勒发财归来的菲利浦夫妇看到于勒一副穷苦潦倒的样子,感到发财的美梦破裂了,而且害怕别人知道,一个神色张惶,两眼发直;一个突然暴怒起来,破口大骂,后来干脆一躲了之,作品不是按部就班地组织材料,而是把赶于勒插在盼于勒与躲于勒之间,突出菲利浦夫妇由盼到躲的反复无常的巨大变化,既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以金钱为转移的人际关系,又呈现出跌宕起伏、千变万化的结构美。在教学中,一经把握得当,即可推出文章的全副神韵,更可由此强化丰富健康的审美判断。
  唐红,四川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