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激活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作者:董惠珺




  2002年国家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鲜明的教育理想和浓郁的创新气息,如春风化雨,无声地滋润着语文教学。和以往的语文课程标准相比,新课标具有其独有的特点:课程理念现代化,也即语文课堂要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价值来统摄课程设计。那么怎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激活语文新课堂,让师生真正地合作起来,而不致让学生陷入“热闹是他的,而我们什么也没有”的窘境呢?
  
  一、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所谓学生主体意识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以积极、主动、发展的态势,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其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功能性特征。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中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每一篇文章要讲的东西太多,所以我们必须每节课都要有所取舍,要抓住一些关键性的东西,并有效地运有各种条件和手段,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这样才能每节课都有亮点,每节课学生都有不同收获。
  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发生了转变。作为一个具有现代素养的语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关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然,只有让师生置身于民主气氛浓郁的课堂,学生的智慧潜能才会得到极大的开发,如果这样,不但能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而且能使学生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学会学习,不断成熟,不断进步。
  在教授《守财奴》时,我先从四大“吝啬鬼形象”谈起,告诉学生世界文学史上有“四大吝啬鬼”形象。这四个吝啬鬼写得都非常好,其中最生动、最逼真,可以说是吝啬鬼中的吝啬鬼的,就是葛朗台。课文中有些片断、有些细节非常生动,读完课文,你一定会过目不忘。然后请同学在读完文章后举出一个你认为印象最深的片断或细节,并说明它为什么让你印象深刻。接着再让同学们回忆政治书上学过的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本原始积累的知识,再让学生比较葛朗台的守财本性与资本的原始积累相比有什么不同,在比较中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葛朗台的可悲:他占有金钱却不懂得享受金钱可能带给他的乐趣,他支配金钱又被金钱所支配,他既是金钱的主人,又是金钱的奴隶。如此激发鉴赏主体的阅读兴趣,促使鉴赏主体与作品文本的渐次接近,学生鉴赏能力与审美趣味都能有所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所谓学生的探索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多种有效地方法引导下,经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观察、联想、归纳、分
  析、综合等思维形式,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就是要求他们把学过的语文知识按照个人接受、理解的程度,结合感觉、知觉、习惯等认知特征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具有内部规律性的整体结构,进而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礼记·学记》(礼记卷十八)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同理,“善教者,生逸而功倍”。善教者不只是传道授业,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方法,达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有用人才。在新课程改革目标中,对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诱发学生探索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精心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问题意识”和“参与意识”,让学生敢问、乐问、善问。让学生知道,古今中外不少杰出人物是靠“突发奇想”、“异想天开”叩开成功大门的,学生应大胆提出疑问。让学生通过联想比较,积极参与,然后再让他们有自由表达的机会,这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就自然而然地被调动了起来。如此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定能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如对于《神奇的极光》这篇说明文,许多诸如磁场、放电等物理现象,如果只靠老师的“讲”,学生很难在短时内弄清楚。于是教学中我尝试采用避实就虚的方法,动员学生自己读书,并把学生分为几组,让他们自己找资料,互相补充,充分让学生广泛地展开讨论,接着每组选派一人在课堂讲解,各组互相质疑,互相补充。教师则按照教学要求确认范围、选择辨析、语言加工、重新结合,给予他们适时点拨,并和学生平等地交流意见,没想到有一定物理研究分析能力的高中生们,怀着极大的兴趣探究大自然的奥妙,一个个说的头头是道,教学效果竟然大大超过了以前我的“独角戏”!
  
  三、拓展学生的个性思维
  
  所谓个性思维,顾名思义,即在学习中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能充分体现个人的特色和特长的思维。多年的语文教学的经历告诉我,语文课堂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但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远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语文课堂要为学生的创新提供舞台,通过语文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开放式语文教学,课堂上应放开手脚, 关注学生个性,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创造。现代语文教育的理想应在于能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智慧,并推动他们去体验生活,去关注社会,从而构建起一个现代青年所应有的价值观。当然这一切的结果是不能强迫的,也不是靠教师灌输所能获得的,学生在平等的竞争中所获取的结果也是不完全一致的,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实际,正确了解他们个人的主体情绪和心进脉搏,通过不同的点拨和具体的引导,从实际出发多组织几次符合学生特点的、与语文学习有关的实践活动,让他们的心自己动起来,使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开发潜在的智慧。
  记得有不少学生对我说:“老师,我上课时最爱听的是你‘跑题’的那一部分内容。”这句话当然有它的片面之处,但从中不难看出激活语文课堂,应该开放语文空间,将课本与生活、社会的大教科书联系起来,扩展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个性思维,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满足信息时代学生的需求,促进其全面素质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轻松和谐的环境,尊重和发展学生的学习个性,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拓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力主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让学生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推动他们自觉地努力探索。语文新课堂强调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参与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能够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自觉主动思维、大胆实践体验的过程,使学生的思路不断地向更广阔的时空拓展和延伸,让他们的个性特征得到自由的张扬,最终获得创造性的成果和成功能力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体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项带有强烈个性思维情感和主观意识色彩的活动。语文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在诸多情况下,有了思考就有答案,且答案往往并非唯一,即使答案唯一,也可以用不同方式的语言表达。因而,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激励学生,相信自己,勇于发言。对于真的出了错的学生,也不能训斥,因为这正是他的理解,也是最需要老师帮助的时候,更何况允许出错是学生的权利。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也是这个道理。
  例如在小说的品读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是人物形象的鉴赏。教师应该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对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并以一种客观的、辩证的态度来评价学生的见解,比如学习鲁迅的《祝福》时,有学生认为,鲁四老爷既不克扣祥林嫂的工钱,也不打骂祥林嫂,批判他实在有点冤枉;对待莫泊桑《项链》的主人公玛蒂尔德,有许多学生认为,对美的追求、对更高的生活质量的追求没有什么过错。而且她既不是去偷也不是去抢,在她的身上还存在着很多别人难以做到的诸如诚实、敢于面对不幸、勇于负责任等优点,不应该受到那么多的批判。我总认为,学生们说的不无道理,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加以鼓励,从而拓展他们个性的思维,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意识。
  综上,语文教师要激活语文新课改,必须在教学中创设语文新课堂,探索一种让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自主权真正还给学生,培养具有独立自主,具有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的新世纪新人,才能适应语文教学的时代需要。
  董惠珺,甘肃靖煤公司一中教师,现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