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仁者爱人》整合教学案例

作者:丁志珍




  一、案例背景介绍
  
  奥苏贝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普通高中语文课新课程标准,在学生自主学习等综合素质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为语文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是以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乐、等生动活泼的动态形式表现出来,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而且能够利用多种交互手段,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播讲变成互动的双向信息交流。
  以前我大部分课堂是以“传递——接受”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总是觉得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方面做得很不够。后来接触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以后,我在《仁者爱人》这一课的教学中作了一些实践,试着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发挥学生认知主体作用。
  
  二、教学分析
  
  《论语》自东汉起长期被奉为经典,是传统文化的启蒙读本,在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潜移默化,很多已经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其中的“仁者爱人”至今仍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芒,仍是我们需要汲取的宝贵的精神营养。
  高二的学生已经对《论语》的思想内涵的了解较为浅层,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有必要利用学生喜欢的信息技术,联系现实,让学生在自主寻找材料、分析探讨内容的过程中,激发学习潜能。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主要字词。
  能力目标:1.通过学生寻找收集有关现实的材料,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搜索信息的能力。
  2.通过网络,提供互动平台,让学生对内容的分析探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情感目标:了解我国这一传统文化中“仁者爱人”的内涵,并能从中受到启发,学会爱人。(教学重点)
  (二)教学方法
  通过网络互动,实行教师主导,学生自主的教学方式来探讨分析“仁者爱人”的内涵。
  教师制作博客,地址为http://blog.sina.com.cn/dingzhizhen,建立了互动的平台,供学生交流。 在博客中设计六个内容。分别是教学导入、《仁者爱人》问题探讨一、《仁者爱人》问题探讨二、《仁者爱人》问题探讨三、《仁者爱人》的现实意义、总结作业。
  
  四、教后反思
  
  (一)信息技术将网络与语文教学整合的价值
  首先,运用信息技术将网络与语文教学整合,可以提供给学生学习的资源库,同时,也是学生提高信息筛选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上网查找资料,他们就拥有了很多的素材,一些平时上课不喜欢发言的同学,这次也都积极认真地查找资料,与同学共享,网络的共享在这里得到了深刻体现。
  其次,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学生更有效地完成语言信息的加工、汲取,可以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可以使每位同学都得到展现自己的机会,这是以前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没法达到的。
  (二)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的整合的理性思索
  首先,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多媒体和网络给学生积累文化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信息技术和其它教学媒体一样只是一种手段,并非所有的课文都适合这样上。
  其次,在博客中,因为时间的关系,很多问题的探讨已经预设好,我也发现有个别同学在互动时,并没有按照教学顺序来学习以及探讨。还有在搜索时,有些并没有按要求来寻找内容,这些都需要老师加强监督。所以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另外,要使课堂的内容能得心应手的完成,教师必须懂得得较多的网络知识,如果面对课堂中学生碰到的网络问题,束手无策,那么课堂也就达不到所要的效果,等于白忙活一场。
  总而言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语文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打开了一片全新的天地。我会踏实努力地去实践,让这种整合模式成为我们得心应手的教学工具,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有声有色”。
  
  丁志珍,教师,现居浙江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