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作者:潘欣荣




  教材说明:
  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真实地记录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全过程。题材本身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足够的兴趣。便于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而本文完整、清楚、生动地叙事,也会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
  设计理念: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自身特点,本节课的设计理念:训练学生快速默读能力。在师生探究问题的互动中,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是人生观形成阶段,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本课是一篇真实记录人类登月的文章。展现的是航天领域里的科学知识,所以对青少年学生很具有吸引力,月球上有什么?人如何才能登上月球?在高达每秒10.5公里的飞行速度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因而在教学环节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而本文的表现手法,如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等。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需要加强体会、学习,并要做到学以致用,从而在今后的写作中提升自己的作文质量。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登月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3.学习文章的语言特点,如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列举数字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的语言技巧,如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等。
  教法设计:
  根据本课内容和教学实际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教师先描述月亮给人的美好感觉,引发学生回忆古诗词中有关月亮的诗句,激发学生对月亮的向往。之后教师出示人类登月图片和短片,激发学生对“登月”知识的兴趣,从而很好地进入课堂情境。
  2.快速默读法
  依据课程标准对默读和阅读要求,训练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阅读体会文章内容。
  3.讨论点拨法
  从初一学生具体情况出发,他们的思维灵活,独具个性,有利于采用点拨法,进行合作,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分享合作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在讨论探究中遇到了阻碍,教师再适时点拨启发。
  4.延伸拓展法
  通过学习本文会激发起学生很多好奇心,学生很有可能会引发许多疑问。这样教师可通过拓展延伸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一套更新的登月计划,自己去解决疑难。同时学生也会感知“登月”离自己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自己身边。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探月”的兴趣。
  学法指导:
  “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教”,因而教给学生学法,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共同发展。
  1.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养成勤动笔墨,积极读书的习惯。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交流,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学生收集有关“月亮”的诗句。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设置情景。
  1.月亮皎洁美丽,给我们带来无限的神秘和遐想。它历来都是人们所宠爱的灵物。在古诗中,更有不少歌咏月亮的诗句,谁能举出一些例子来?(学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满地花阳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这些吟咏的诗句,让我们感知古人对这个静谧的星球是多么神往。而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月亮已不再只是令人守望,我们已走进了它。今天我们就来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2.出示登月图片,播放人类探访月球的短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航天知识,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出表示时间的短语并思考:(1)登月全过程分几个阶段?并概括每个阶段的要点。
  (学生读完后,进行讨论,回答。教师友情提示。)
  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飞船升空前的准备,飞向月球,登月舱登月成功,飞船返回地球。
  (此问题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情在文中标记出来。
  (此问题极易回答,学生在文中就可找出。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登月知识,激发其兴趣。)
  (3)文章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过程的?体会它的好处。
  按时间顺序展开的。好处:明晰的时间为线索,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事件的生动性。
  (此问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让学生复述登月的经过,要求说出具体细节。
  (提示:抓住体现时间的短语,按照登月的四个阶段细致展开。)
  一名学生复述,其余学生补充遗漏的情节。
  3.精彩朗读文末阿姆斯特朗的话,体会它深远的意义。(提示:可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适当的读法。)
  (学生讨论,尽情回答。)
  在登月之前,人类曾幻想过登月,并产生了很多神话传说,科幻作品,但从来没有真正到过地球以外的星球。“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之外的星球,说明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人类不会局限于地球,人类未来是美好的。(教师友情提示。)
  三、精读课文,研讨细节。
  1.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第5、11语段,其他学生标记含有数字的语句思考: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本文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使读者增长知识。
  2.课文中有一些描述性的句子很美,找出来欣赏它在文中的魅力(学生先从文中找出,再进行讨论,教师点拨。)
  这些描述性的句子大多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飞船在太空中飞翔的姿态,激发读者的想象。
  3.课文中有些语言挺深刻,试找出来体会这些议论性的句子。(学生找出体会,教师点拨。)
  叙述中穿插一些议论的句子,可以起到深化理解、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种记叙中加议论的写法应学以致用。
  4.小结:本文列举大量数字,并运用恰当的描述及叙述加以议论,这些写法都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
  四、拓展延伸。
  我们跟随宇航员进行了一次愉快地登月旅程,宇航员们在返航时将登月舱甩在了空中,不经意间制造了太空垃圾。如果让你来设计一种更新的登月计划,你是否能设计出更环保、更合理的呢?请展开想象。(学生思考、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鼓励激发学生想象。)
  结束语:
  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转眼间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回眸历史,重温经典,在叹服人类用聪明才智谱写壮举的同时,月球的神秘仍然吸引着人类探索的脚步,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使千年来“嫦娥奔月”的神话变成现实。同学们,努力学习吧!希望不久的将来,用你们的智慧去谱写探月的新篇章。
  教学反思:
  本课真实地记录了人类第一次登月全过程,所以本课的重点应引领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为此,我在“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这两个环节中,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学生积极踊跃地回答畅想,可以看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再者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语言的生动性不言而喻,所以我在“研读细节”这一环节中,引领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地写法,好让他们学以致用,通过反馈可看出,此环节中学生对语言的体会还是比较好。
  不足:受时间限制,有些学习环节显得有些仓促;再者在“整体感知”中,学生速读能力需要提高。
  潘欣荣,教师,现居黑龙江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