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表演教学

作者:黎婷婷




  《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文章的主题思想是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这是文章的重点。文章并不像其他文言文那样难懂,大部分内容借助课下注释学生都能掌握。难点在全文的背诵和单个知识点的掌握。
  鉴于上面对这一课特点的了解,我决定第一课时我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将课文大概记熟,因为文言文对学生来说都是不简单的。我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给他们一部分时间熟悉,最后留下三分之一的时间让他们用对话的形式表演出来,要求使用原文的文言语句。本以为需要半小时,谁知在表演兴趣的带动下,学生在短短二十分钟后竟然就有不少要求表演的了。虽然在对话表演过程中有些许停顿和忘词,但效果已经比平常的死记硬背好上了很多。在对话过程中学生都可以发现哪些地方是容易错的地方,哪些地方是容易弄混的地方,比如,邹忌先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再问妾“吾孰与徐公美?”而后问客:“吾与徐公孰美?”三个本来意思相同的问句结构不一样,翻译时可相同,但背诵时不能弄混;再如,第三段中“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三个赏的顺序不能混淆。这样对错误的亲自经历比老师口头传授的需要注意什么对学生自己而言记忆要更加深刻一些。同时记忆力稍弱的同学在别人表演的激励下,注意力也分外集中。下课后就有同学聊天说到今天自己都不相信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把一篇文章记下来。
  完成了第一课时的目标,第二课时我的目标是要学生能翻译全文,并能对一些重要的文言知识进行掌握。有了第一节课的经验,这节课我就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用舞台剧的形式将文章表演出来,同时也要求所说的话必须是对原文的“直译”。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来让他们迅速地记下文章的词义句意,再者是可以在表演过程中发现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三来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也能更加集中精力不走神。
  有了第一节课的踊跃,这个舞台剧我想也不会冷场,果然不出我所料,要求一下达,同学们的热情分外高涨,特别是在上节课没能起来对话的同学,更是摩拳擦掌,跃跃一试。当然此时老师也要适当地提醒学生不能只为了看热闹,我们更重要的任务是要在轻松活跃中学到知识。在表演中我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虽然课文很简单,但直译的要求对高一的学生来说却并不容易,因此暴露的问题也不少,单个的词语因为有课下注释,只有少数词语弄错,大部分问题不准确,比如“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中的“莫”应该翻译为“没有谁”,大多数会翻译为“没有”。再如“窥镜”应该是“照镜子”,但受现代文的影响翻译为“偷偷地看”,还有“暮寝而思之”中的“寝”应该翻译为他“躺下来”,容易错译为“睡觉”。在对整个句子翻译后的整理及顺序和用词的不规范上也有不少问题。比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这是一个典型的判断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美丽的人啊”“是”必须要翻译出来,学生的错误通常有两种:一是没有“是”翻译为“城北徐公,齐国美丽的人。”二是顺序上错误理解为宾语前置翻译为“齐国有美丽的人是城北的徐公”。再如,“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典型的状语后置句,应该翻译为“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征服了别国”。而学生往往翻译为“这就是所说的战胜别国在朝廷上,”等等。虽然暴露的问题很多,但这也正是我所希望的,因为这些错误是平常教学中很难在学生身上暴露的,大多数在翻译时会对照翻译书,作业对了但自己却没有真正掌握,还有些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会讲到,但只能有很少一部分学生能够长久地掌握,有句话说的好“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躬求”。
  两个课时的教学我超额完成了教学任务,因为一方面我完成了课文必须要求学生掌握的东西,另一方面,刚入高中的学生对文言文有了新的认识,不再对文言文有很大的抵触情绪,而是有些向往下一节课的到来。
  黎婷婷,教师,现居湖北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