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要培养的三种作文习惯

作者:刘尚荣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作文教学大多把重点放在文章写法技巧的辅导上,如表达方式、遣词、造句、层次结构等,然而收效甚微,相当一部分同学拿起笔来还是无从下手,总觉得无话可说,只能人云亦云,东拼西凑。怎样摆脱这一现状?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一、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积累素材的习惯。
  
  我们知道写文章必须“言之有物”,这“物”就是人、事、景、物。而这一些无不来自生活。观察搜集积累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永远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尽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学生虽然阅历少些,生活圈子狭窄些,但只要处处留心还是学有所获。因此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留心碎事、关注时代焦点、观察自然万物,并且同时运用独特敏锐的思想、洞察细微的眼光,用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材料是多么丰富,从而掌握了解生活的第一手材料,并且要随时做好观察笔记,有了一定的生活素材的积累,写作时就不会无病呻吟、空洞无物了。
  
  二、培养参与实践活动的习惯。
  
  学生作文必须写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人、事、景、物,凭借生活中的见闻,才可能做到言之有物,事实具体。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的生活是学生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要丰富材料,激发灵感,就得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参与其中,把作文指导与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教师则可以经常组织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去领略家乡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建设成就,这样学生能亲自体验,不仅能获取写作材料,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灵感。比如春回大地,把学生带到广阔的田野,观察遍野的油菜花、缤纷的桃花,回来之后让学生写关于春天的文章,这时就觉得有内容可写,就能把家乡的美丽景像展品一样在作文中展现出来。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厂矿和了解生产程序,开展社会调查,这样学生就会有素材可写,写出来的作文就不至于空洞无物,从而一些优秀的小文章也就应运而生,这些小文章可以在班级中交流,评比竞赛,还可推荐给报刊杂志上发表。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影响,还可以提高农村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培养学生多练习,多修改的习惯。
  
  俗话说“熟能生巧”,“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世上任何技能、技巧都必须反复训练才能获得。达不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作文就难以达到一定水平。训练要有张有弛,贴近学生情感,求得学生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并且获得成功感。写作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这样下笔才能一挥而就,不至于东拼西凑,生般硬套。好文章一半在起草,一半在修改。叶圣陶先生一再强调“学生养成了自己改作文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教学大纲要求逐步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好习惯。可利用学生自评自改、同学之间交换修改,更要重视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负责修改若干篇,要求每位成员读完各篇文章后,相互讨论、交流意见、共议得失,使作文要具体化,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享受到成功感。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反复修改,就能使他们的作文水平更上一层楼。
  要使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这样写作不但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只有这样学生作文才能绽放光彩,作文教学效率才能提高。
  刘尚荣,教师,现居浙江龙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