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作文教学呼唤教师下水

作者:余 强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师应该做“下水”作文,这样才有利于给学生直接的启发和激励。但在我们的繁重的教学工作中,除了论文外,许多老师几乎不再动笔写东西,更不用说与学生一起“写作文”了,这对于作文教学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其实无论是从提高教师的个人修养,还是从有利于语文教学方面来看,教师写作“下水”作文都利莫大焉。
  
  一、“下水文”能提高语文教师的写作水平
  
  对于下水作文的作用,历来有两种相反的观点,反对者认为教师的“下水文”会受到教师的生活阅历、教师的认知水平、教师写作时的心理活动等方面的限制,对学生并无太大的指导作用;甚至有人认为教师如果写出的文章质量不高会造成“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后果。这两种看法前者不值一驳:语文教材上的课文多为成年人的作品,绝大多数不也成为学生习作的范文么?对于后一个问题,回答是,只要充分酝酿,精心修改,身为语文教师就一定会生产出高质量的作品。
  写作是一种生命活动,也是一种自我丰富与发展的过程。教师除了专业论文之外,还应当能自由运用各种文体写作。护士们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创作出《护士日记》,我们的语文教师应当比一般人更热爱写作。写作是对人的思维和语言的综合训练,语文教师要保持业务优势,要特别注意提高写作水平。旧时代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一般要求是“出口成章,下笔能文”,如果今天连教师都做不到这一点,祖国语文教育就很难发展了。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文教师写“下水文”实质上也是在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二“下水文”能对作文教学提供具体的指导作用
  
  有些同行,平时作文训练出题随意性较大,效率不高,吃力不讨好,学生抱怨。还有一些教师在作文训练时出题仅仅从体裁、题材、高考命题要求或者趋势这些角度来考虑,很少考虑中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作文命题不是陈旧不堪,就是难以把握,导致的直接后果要么是学生直接翻作文选,要么是用八股式的老一套来应付,学生对不感兴趣或者非常陌生的题目甚至话题不能引起丰富的联想和多角度思维,久而久之就会对作文课和作文练习产生厌倦。如果我们能和学生同题作文,情况就不一样了,至少在命题时会慎重一些。那么“下水问”能对作文教学产生哪些具体的指导作用呢?我认为至少有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兴趣。不同教师对“下水文”有不同的做法和感受。有一位教师在写下水文时,从不把自己的作文给学生当范文用,更多的时候是和学生比赛。他事前告诉学生,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写,看谁写得更好,然后在讲评作文时咱们大家一起评,看老师的作文怎么样。有好多次评最佳作文时,学生评的不是他。这时候他就不是老师了,而是成了一个和学生一样的习作者,师生是平等的,互相欣赏,又互相批评。这时学生对作文非常感兴趣,和老师比赛,有时还超过老师,这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我通常的做法则是不提前告诉学生哪篇文章是我写的,而是把它混在几篇不同风格的学生优秀习作里,让学生来找,这样学生兴趣盎然,又提高了鉴赏和分析文章的能力。
  2.提高评价质量。教师讲作文难免有两种倾向,对好一点儿的作文盛赞不已,对较差的作文则比较挑剔。这样的评价容易失之偏颇,有时难以让学生心服。如果老师能以自己的作文为例谈谈,无疑会有说服力。一次给学生布置以“路”为话题的作文,学生的习作选择的角度较为偏狭,谈“人生之路”“成长之路”的较多。我写了两篇下水文,分别从人类道德的进化来谈人类文明之路,从家长抚育孩子的艰难来谈孩子的成长之路。学生看了之后感觉眼前一亮,这时再来评价学生作文的思路单一,学生心服口服,也懂得了多角度构思的好处,初步掌握了一些多角度构思的方法。
  3.师生交流思想。有的语文老师不重视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上课来,下课走。师生的思想交流看似与教学无关,其实不然。在作文教学时谈谈和学生交流“我是怎么想的”,在作文课堂上说说“老师独有的思考”,对学生的思维是一种独特的熏陶,长期坚持对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大有裨益。“下水作文”就是这种交流的重要媒介。同一篇文章同一本书,老师读后有何种感悟,同一件事情,老师是什么看法怎样评价,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
  让我们把下水作文坚持下去,让站在讲台高处的老师离学生更近些。
  余强,教师,现居湖北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