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安东若夫卡苹果》的场景描写艺术

作者:朱耀照




  《安东若夫卡苹果》是二十世纪初俄罗斯作家伊凡·布宁的早期代表作。跟其它早期作品一样,主要描写俄罗斯贵族庄园生活,在对昔日美好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整篇小说都笼罩在“安东若夫卡苹果”的馥郁甜香中,这是一首旧时代的挽歌,它温柔敦厚,哀而不伤,将感情包裹于事易时移的几幅对比鲜明的图画中,以艺术的美感来感染读者。这里着重分析一下《安东若夫卡苹果》的场景描写艺术。
  
  一、《安东若夫卡苹果》场景中的人物描写艺术
  
  场景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是构成小说的一个个事件和画面。场景描写以人物为中心,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安东若夫卡苹果》这篇小说,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也没有贯穿小说始终的主人公或典型人物。但在小说场景中出现了众多人物,有农奴主、农奴和猎人,等等。着笔不多,却笔法多样,形象栩栩如生。果园主的慷慨,村长夫人秀外慧中,姑母的傲岸和蔼,谢苗内奇的豪爽,等等,跃然纸上,呼之即出。
  作者写安娜·格拉西莫芙娜姑母,采用了先虚后实的手法。先写她的庄园古朴坚固,写家奴老态龙钟,写宅地摆设,把行将没落的农奴主代表姑母的生活环境写足;然后写她的出场,显示她的傲岸和蔼的个性;最后详写丰盛的晚餐暗示姑母贵族的气派。
  对已有身孕的村长夫人,作者用先正面后侧面由外而内的顺序加以描绘。先用一个比喻“活像一头霍尔莫高尔种的乳牛”进行外貌描写,既通俗又形象,富有新意,让读者过目不忘。写她的打扮不厌其烦:“头上的确长着一对‘犄角’———那是盘在头顶两旁的发辫,上面还包着几方头巾,因此她的头显得格外大;她脚上穿着一双打有铁掌的短统靴,站在那儿显得笨重、牢靠;身上穿着棉绒坎肩、长围裙和用家织的条纹呢做的裙子,裙子的底色是紫黑的,条纹是砖红色的,裙裾上还镶着一条金色的阔滚边”,让人感受到她的富足和美丽。在正面描写她外表美的同时,又通过“这小娘们儿可会理财呢!”果园主摇着头,议论她说,“像这样精明强干的女人现在难得见到了……”侧面描写其内在美。
  而对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的描写又是另一种笔法: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先是描绘了谢苗内奇客厅内里的情景,再由谢苗内奇的爱犬引出谢苗内奇:“一条乌黑的灵是,是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的爱犬,趴在餐桌上,狼吞虎咽地嚼着剩下的浓汁兔肉。突然,它狂叫一声,从桌上跳了下来,哗啷啷地碰翻了一大串碟子和酒杯,原来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从书房里走了出来,手里握着短柄马鞭和左轮枪,出人不意地朝狗开了一枪,震得满客厅的人耳朵都聋了。硝烟使客厅里烟雾腾腾,可是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却站在那里哈哈大笑‘可惜,没打中?’他挤了挤眼睛,说。”以一典型细节勾勒谢苗内奇。然后写他的装束和说话。通过浓墨重彩来展示了谢苗内奇粗犷豪爽的形象。联系小说最后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自尽的交代,我们不难看出这个人物对主题深化的重要意义。
  另外,小说开头写安东若夫卡苹果丰收场景时果园主“吃吧,吃个饱,——不吃才傻呢!哪个割蜜的不吃几口蜂蜜”的慷慨乐善好施;写维谢尔基村寿命都很长的老头子和老婆子的对话和神情;小说结尾写小地主孤独凄凉的神情,无不神形具备,显示作者高超的人物描写艺术。
  
  二、《安东若夫卡苹果》的场景中的景物
  
  跟布宁的其它小说一样,《安东若夫卡苹果》的风景描写具有特殊意义。它既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俄罗斯风情画,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景物描写技巧,又是传达情绪的工具——为作品定了基调,成为叙述者情感表达的重要部分。
  《安东若夫卡苹果》场景中的风景描写,短的只有三四句,长的有一大段,有的甚至连续几段。它们分散在文章各处,犹如点缀在绿草丛中的珍珠,熠熠发光。这些语句优美形象,生动传神,也构成小说油画化的特色。如第三部分的清晨郊外图:原野“朝霞绚烂、凉风习习”;天空轻盈,寥廓,深邃;雨后在朝阳的照耀下“好似浇了一层油,亮晶晶的,就跟钢轨一样”的被大车辗得瓷瓷实实的道路;一望无垠的大片大片倾斜的冬麦田;娇嫩、茁壮,青翠欲滴的冬麦禾苗;在透明澄碧的空中盘旋,随后又一动不动地悬在空中,只是轻轻地拍着尖尖双翼的鹞雏,还有活像乐谱上黑色的音符的电报线上停着的青鹰。在作者的笔下,一切都是那么逼真而富有诗意。俄罗斯风景画家列维坦的油画也没有他笔下的自然风光那么优美。
  《安东若夫卡苹果》场景中的风景描写的优美传神,来源于布宁捕捉自然景物特征的高超技艺。对声音、色彩、气味的工笔细描,是他的拿手好戏。在他看来,色彩、声音和气味乃是“构成世界上一切可以感觉的物质的东西”。就拿他的高超的色彩运用来说,又充满着明与暗、冷与热、轻与重、动与静的对比。如“落日的颤抖不已的金光穿破阴沉沉地压在地面上的乌云”,因“颤抖”“穿破”“压”等几个动词,本来是静态的景观被作者一写竟然充满了动感。而“金光”与“乌云”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和反差,也给人非常明艳的印象。再如“在北半天,在沉甸甸的铅灰色的乌云上方,水汪汪的浅蓝色的天空冷冰冰地、明亮地闪着光,乌云则慢慢地凝聚成为连绵不绝的含雪的云峰”一句,“沉甸甸的铅灰色的乌云”与“水汪汪的浅蓝色的天空”不仅在色彩上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将沉重与轻盈的质感并列在一起,给人炫目的感觉。冷色调与暖色调错杂在天空之上,绚丽迷人。
  在这篇小说里,这些描绘自然景物的场景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它们大多是用来衬托甚至表现作者或者人物内心的情绪的。如第四部分,作者对深秋光秃秃的果园、荒僻的小道、萧瑟的树林、寒冷的旷野的描写,似乎更是破落小地主生活的象征。衰败凄凉的画面饱含悲剧色彩,读来给人一种窒息的感觉。通过这样描写,用力地突出了作者痛惜时代的重压下乡村贵族老爷旧式生活衰落的主题。
  
  三、《安东若夫卡苹果》场景的转换
  
  《安东若夫卡苹果》场景很多,但繁而不杂。整篇小说犹如电影里的一个接一个连贯的镜头,让人赏心悦目。这得益于作者高超的场景转换艺术。
  这篇小说从整体看分四大场景。它以时间为序,将初秋苹果成熟的季节、农田丰收的季节、九月杪以及深秋初冬时狩猎的季节连缀成如诗如画的图景。但在每个场景中,又有许多小场景。以九月狩猎图为例,作者先安排几幅画面作铺垫:雨季的景象和雨霁日出的景象。然后写打猎,有谢苗内奇的庄园以谢苗内奇为代表的猎手出发前的场景,有猎手纵马狩猎的场面。最后写借宿邻家的场面,既有狩猎者们开宴豪饮的场面,又有客人误了早起打猎而在书房里浏览藏书的场景。大场景套小场景,小场景中又生小场景。大场景与小场景的连缀,就像是音乐的高低婉转,使小说显得错落有致。
  场景与场景之间转换也颇有特色。即便是很不协调的两个场景也会被衔接得天衣无缝。如在森林中紧张激烈纵马狩猎的场面中,插入因“我”的迷路,闯入另一“死一般寂静”孤林的场景。森林里的潮气和幽暗、冰冷和寂静,和前面那一幅人喊马嘶、犬吠兽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样以借宿邻家的场面为例,描写人们在邻家开宴豪饮的场景,粗犷热烈,如历眼前,富于男性气息。而客人在书房里浏览藏书的场景恬淡宁静细腻。高大的书架,古老藏书的厚厚皮革封面上烫有的小小金星,发黄书页中沁人心脾的霉味,这些都令人神往、迷醉。在作者笔下,形成鲜明对照的两个场景不是对立的,而是生活的连续,从动到静,从刚到柔。打猎时的狂野气息被随后的书卷气所冲淡,就像俄罗斯皑皑雪原与温暖的林间小木屋并存一样,在粗犷与温馨的交织中,自然形成了生活的,也是艺术的节奏。
  《安东若夫卡苹果》是一篇抒情性小说。作者的情感是贯穿这些场景的主线,使它们多而不乱,井然有序地形成一个整体,且很好地表达小说的主题。在这篇小说里,作者表达了对往昔生活的留恋和对贵族衰落现实的不满。我们不难看到,每部分的场景描写都饱蘸着作者感情,并随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感情起伏而不同。最为明显的是,前三部分的许多场景与第四部分构成对比。如同是写果园,在小说开头是一幅人声鼎沸的喜庆场面,而结尾是光秃秃的萧瑟没落的寒冬图。同是打猎场景,前面写虎虎生威的贵族猎手们纵马狩猎的场面是扣人心弦,紧张激烈,后面小地主们出猎是“纡尊降贵”的老爷加上没有“灵是”灵活的猎犬毫无生气。同是写书房,前面邻居家的藏书满架、不乏精品,后面小地主家的却简陋而四壁空空。小说正是通过农奴主与小地主的生活场景的对比中哀叹农奴制度的丧亡,为没落丧亡的农奴制度唱一首挽歌。
  作为外国古典小说场景描写的典范之作,在《安东若夫卡苹果》中,场景是一个说不完的主题。它是我们教学小说场景描写好的范例,是本教材的一个亮点。这也正表现了编者的独具匠心。
  朱耀照,浙江师范大学2005级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