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论《还乡》中的宿命论

作者:郭 滢




  托玛斯·哈代,1840年6月2日生于英国西南部的一个小村庄,毗邻多塞特郡大荒原,那里的自然环境日后成了哈代作品的主要背景。他的父亲是石匠,但爱好音乐。父母都重视对哈代的文化教育。1856年哈代离开学校,给一名建筑师当学徒,后为建筑师助理,司教堂修复。建筑论文曾获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奖。有音乐、绘画及语言才能,通古希腊文及拉丁文。在哲学、文学和自然科学方面有广博学识。受当时科学重大发现进化论影响,在宗教方面成为怀疑论者。25岁写诗,1866年开始小说创作,第一部小说《穷人与贵妇》未出版。随后创作了一部以爱情、阴谋、凶杀、侦破为内容的情节小说《计出无奈》,出版后受到肯定性评价。1874年与爱玛·拉文纳结婚。在爱玛的鼓励下,连续创作了《绿林荫下》、《一双湛蓝的秋波》、《远离尘嚣》。《远离尘嚣》一书以清新自然的风格和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获得极大成功,他从此放弃建筑行业,走上专业创作道路。从1869年至19世纪末近30年间,共创作长篇小说14部、中短篇小说近50篇。小说创作辍笔后,将早年诗作汇集成册,并继续诗歌及诗剧创作,直至逝世。
  托玛斯·哈代是19世纪末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包括《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这一系列悲剧小说中都有着浓厚的宿命论色彩。他自己把这几部小说称之为“性格和环境的小说”,在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即人的一切皆由宇宙主宰,人们无法控制这种凌驾于现实世界上的外部力量,因此人越是反抗越是受到命运的作弄。在此仅借《还乡》一书探讨一下他的宿命论。
  
  一、书中的宿命论思想
  
  小说描写了年轻人克林因厌倦巴黎的城市生活而回家乡定居;他新婚妻子尤苔莎则向往城市生活,希望丈夫能带她离开她视为“冥国”的埃格敦荒原。在发生了一连串误会和不幸事件后,尤苔莎溺水而死,克林的理想破灭,终生未再娶。
  1.命运的安排
  哈代安排了许多巧合。男女主人公的相识、相爱是巧合,乃至最后的悲剧结局也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巧合:约布赖特太太为了与儿媳和好,主动去了克林家。正巧尤苔莎的旧情人韦狄来找她。在窗口发现婆婆敲门,她紧张地把韦狄带到后门分手。同时她听见隔壁房间克林在梦中喊了一声母亲,误以为他“被敲门声吵醒”去给母亲开门了。误以为克林夫妇故意把她拒之门外的约布赖特太太伤心而返。路上她碰到约翰尼。正是这个孩子后来告诉克林他母亲在被毒蛇咬死之前去过他家。克林在狂怒下指责尤苔莎是杀死其母亲的凶手。尤苔莎不堪侮辱离家出走。克林冷静下来后写信给她希望言归于好。此时尤苔莎已消失在暴风雨之中,最后淹死在沙德河里。
  2.悲凉的景象
  哈代对荒原上的悲凉景色的描绘不胜枚举,非常出色。“他把自己的哲学思想渗透在这部作品中,埃格敦荒原成为一种永恒精神的象征,具有驾临宇宙之上并支配着人类命运的神秘力量。它冷漠地注视着变幻无常的人生,板着千年不变、万古如斯的面孔。人类在它面前是渺小的、软弱无力的,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如当约布赖特太太走到克林家门口时,哈代描写道,“那些树木受过摧残,粗陋蓬乱,样子很奇特。……每遇上狂暴天气,就听其摆布,结果没有一根树枝不被劈开,砍削,或扭曲的。有的枯萎裂开,如同遭了雷击一样”。这些树枝正是约布赖特太太的人生写照。一生不得志,虽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但却无力改变事件的进程,只得违背自己心愿屈从于现实。就像遭了雷击的树一样,她被命运“劈开”,“砍削”,“扭曲”,最终死于非命。
  3.古老的习俗
  哈代在书中还夹杂了一些英国民间的习俗,更增添了宿命论的色彩。如憎恨尤苔莎的苏珊·南萨奇在尤苔莎死亡之夜施展“令人恐怖的迷信法术”——用蜂蜡捏成尤苔莎的模样,并往蜡像上扎针,之后又在悲哀的咒语声中把它烧掉。据说这种法术可以令人“丧失力量、萎缩退化、彻底毁灭”。
  
  二、宿命论的剖析
  
  1.宿命论的起源
  首先哈代的宿命论的形成有着其深刻的时代背景。1870年后欧洲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这新一轮工业竞争中,在英国的广大乡村里小农经济土崩瓦解,许多农民走向贫穷和破产。作为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作家,哈代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现状非常不满,试图寻求社会弊病的根源和出路。
  哈代尚未接触到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他宿命论思想的形成起到作用的是达尔文等人的进化论思想。1859年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宣扬自然选择学说。斯宾塞进一步提出“进化论是一种防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法则”。因此哈代认识到适者生存也适用于人类。人离开适于他生存的环境就无法生存。
  命运决定了尤苔莎属于荒原,是“荒原上静止结构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幸地是她却不爱她的家乡。她嫁给克林的目的是希望他带她走出荒原,可惜找错了人。他俩的生活目标迥然不同:克林决定留在家乡,并相信尤苔莎在他的感化下可以与他携手在家乡办学校。可尤苔莎却对此毫无兴趣。她说道:“我对我的同胞没有多少爱心。有时候我真恨他们。”在劝说克林回巴黎无果的情况下,仍坚信她的美貌和魅力可以使他回心转意。这种婚姻招致了命运对他俩的捉弄。“毫无疑问,是尤苔莎的性格使荒原成为她的敌人,把她推到了这条绝路上。尤苔莎挣扎,反抗,绝望,最后毁灭”。
  2.人生的出路
  哈代并不是消极的宿命论者。他不认为人在命运的面前人是绝对软弱无能的。一方面,他认为人的不幸来自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抗。尤苔莎一直在与命运作对。她临死前还呻吟道:“我对老天什么伤害都没有做,可老天多么冷酷,想出这种苦刑来叫我受!”其实上天并没有对谁特别地不公道。福祸无门,唯人自召。是她自己的性格和行为导致了悲剧。
  另一方面,哈代认为人同自然界的万物一样,只有适应自然才能获得生存权。这正与诗经上的“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不谋而合。书中另外两个人物——红土贩子维恩和托玛泌就体现了哈代宿命论中积极的一面。他们也属于荒原。但与尤苔莎不同,他们忍受荒原,与自然妥协,因此他们作为“最适者”得以生存。在他们身上哈代指出了人的出路,即人必须要学会忍耐,要逆来顺受,要与外界妥协,不盲目地去从外乱求幸福(尤苔莎式),应从心里默默地去求得幸福(维恩式),最终人才能生存并得到幸福。正所谓“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参考文献:
  1.《还乡》托玛斯.哈代著 王守仁译 译林出版社 1997年7月第一版
  2.《外国文学史·欧美卷》
  3.《世界文明史》下卷 菲利普·李·拉尔夫、斯坦迪什.米查姆、罗伯特·E·勒纳、爱德华·伯恩斯著 赵丰等译 商务印书馆 1993年3月第一版
  4.《还乡·译序》王守仁
  5.《六祖坛经注解》 惠能大师原著 南京市佛教协会倡印 1995年2月
  郭滢,女,中共江苏省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