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定位

作者:王 芳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的一件大事是让教师闭口,尤其是语文老师。虽然尖刻,却也不无道理。笔者为语文教师,对此深有同感。教学中也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滔滔不绝者,总觉得该说的太多,惟恐有不到之处。学生日记中的一句话“老师把知识如行云流水般地灌输给我们”,一下子惊醒了曾陶醉于教学境界中的我,我仍是一个灌输知识的工人!为此,笔者在新一轮的教学中努力冲破“教师中心”枷锁,营造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教学契机。
  
  1.变师问为生问,穿散成线。
  
  日常教学中常常是老师设置一个个教学问题,带领学生单向或多向讨论、交流。好的老师往往能问中肯綮,牵一发而动全身,使课堂处于井然有序而又热烈的氛围中。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得充实,教师教得严谨,不可谓不好。但我总觉得有点遗憾。学生虽活动了,但仍然是由老师用问题牵着走。讨论虽然活跃了课堂,解决了问题,但仍然只是解决了老师预设好的自认为是重点的疑难问题,学生到底需要什么,他们已知什么,根本是个未知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精辟指出:“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生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因此,教学中我把发问权还给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由他们阅读问难并写到作业本上,通过批阅问题本,我先期了解了学生在阅读理解中的困惑,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同题作文,试比高。
  
  我国古代第一部教育学专著《学说》指出:“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君子教人,使人聪明,对学生需要引导,不要牵强硬拉,要鼓励学习,不要压抑,要指示学习门径,而不代为求得通达。组织学习聂绀驽的的杂文《我若为王》时,我说:聂绀驽是继鲁迅、瞿秋白之后的杂文大家,有人说他几乎是下笔千言,倚马可待,七步成章的天才作家。学生几乎同时发出了“啊”的质疑声。我当即掉转教学的方向,当场让他们以《我若为王》为题,发挥想象,写文一篇。学生热情高涨,假想为王后的种种情景,慷慨激昂。大多数学生写了为王后惟我独尊、灭他族立我族的豪气。也有的人写立志做明君、铲小人、树忠臣、罢弊政、行正风。当他们志得意满,自以为写得极妙时,我突然问:你们人人想为王,历朝历代有过明君也有过暴君,但有没有出现过人人幸福的时代?列数明君时代,可曾有过枉杀忠臣、清白之人时?学生由此深思:只要有王,则必有不幸之民众!其后引导学生再次阅读《我若为王》,讨论作者在假想为王之后,深思到了什么?经过二次阅读,学生把握到了作者思维的脉络,并由此深刻地概括出此现象的深层原因,批判了奴种存在的不合理性,从而水到渠成地指出,我若为王,终将不能为王。
  
  3.铺垫增高,平等对话。
  
  朱熹认为教师“只得个引路人”,“师友之功,但能示之始而正之于终耳。若中间二十分功夫,自用吃力去做”。这句话强调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但中间的功夫,还得学生自己去做,教师不可代为。教学中按常理来说,老师在掌握知识的全面性和高度上应高于一般的学生,所以完全平等的对话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老师应该比学生站得高,看得远。但课堂教学中又必须引导学生进入平等的对话中,否则曲高和寡,独唱阳春白雪。教学刘征的杂文《庄周买水》一文时,学生已觉得作者写得好,表现极妙。我很自豪地说,此文一发表,立即引起了当时读者的好评,并有位读者写信给作者刘征,建议能否把全文最后一部分修改一下,把写小鱼半路呼救的一部分去掉,改写为庄周取水时又被敲诈了一笔手续费。学生立即呼应,说原文的小鱼部分还不如读者改写得好。我一下子愣了,学生怎会如此理解?转而想到,学生对庄子太不了解了。于是我转而问他们:“庄周何许人也?他会为了养鱼致富而买水吗?”同时要求课后阅读《逍遥游》《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庄子的草帽》。第二课时再来讨论那个问题时,问题迎刃而解,不费吹灰之力,因为师生间已找到平等对话的契机。
  王芳,江苏泰州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