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综合性大学管理的潜在风险和应对策略

作者:曾平凡




  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大批的高素质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高端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而传统的按行业及单一学科来组建高校培养精英型人才的教育模式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伟大的实践呼唤伟大的变革,伟大的变革呼唤新的发展思路的指引。在这种新的发展形势要求下,自20世纪90年代始,我国众多高校在行政部门的引导下,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的指导,纷纷寻求合并。从1990-2005年的十六年间,我国共有1068所高校参与合并,合并后仅剩424所,净减644所[1]。尽管对这场轰轰烈烈的高校合并之风有不少非议,但从总体来看,高校格局重新得到调整,高校布局日趋合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高校合并的一个结果是,许多高校从单一的行业化和专业化的院校转变为综合性的大学,这些高校教学规模和人才培养规模庞大,科门类齐全,这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我国高等教育借鉴苏联模式所建立起来的高校设置模式,大多数高校向综合性大学迈进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我国高等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条块分割、办学分散、效益低等弊端,改变了综合性、多科性院校和单科性院校比例不合理的状况,优化了结构,调整了布局。高校合并以后,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整体办学实力,为我国一些学校参与国际竞争,创办世界一流大学或高水平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武汉大学在2000年与武汉测绘大学、武汉水利水电学院、湖北医科大学合并之后,学科门类涵盖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等11个学科,武汉大学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除了通过高校之间合并拓展学科门类的学校之外,还有一部分高校利用自身的优势,不断引进师资力量,开设新的专业和学科门类,向综合性大学挺进。
  另一个对我国教育体制产生深远深影响的事件是,高校的大规模扩招。自1999年开始,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日益扩大的需求,同时也为了让更多人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我国高等院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在十五期间,高校在校人数从1230万增加到2300万,净增1070万。据教育部的最新规划,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23%,各类高等教育机构中的在校本科生人数将达到2700万人,研究生在校人数将增加到180万人。在这三股合力的共同作用之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面貌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高校之间的合并和高校的自我扩张以及高校的快速扩招,在这三者的合力作用下,一批综合性大学如雨后春笋一般快速涌现。不只给高校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同时也带来极大的挑战,可谓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目前高校发展的趋势缓解了部分高校规模偏小、布局不合理、学科种类单一等方面的严峻问题,为高教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校办学质量的巩固和办学效益的提高准备了必须的条件。但是,另一方面,高校运行的风险成本也大大增加。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既造成浪费,又很难办出质量和特色;管理机构庞大,办事效率低下、冗余拖沓、相互推诿;教职工数量众多,素质良莠不齐;不同学科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均容易造成学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突发性事件的发生率增高,而突发事件的预防处理机制尚未健全,面对突发事件易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应对;高校自有资金不足,其他还贷资金来源有限,导致银行贷款面临潜在风险,甚至个别高校陷入资不抵债的窘境。综合性大学管理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这些问题的处理难度愈来愈大,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引发危机,在社会上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学校整体性工作的布局与开展。
  
  二
  
  我国综合性大学日益增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趋势的利与弊不在本文要讨论的范围。当前我国高校体制改革速度过于迅猛,在其中积累了很多问题,这些都是综合性大学发展的潜在风险。综合性大学似一个巨人,经不起太多的摔打。我们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提早预防并化解这些潜在的管理风险,将亟待解决的问题化解于未燃之前,这成为当今综合性大学管理的当务之急。
  一、积极探索综合性大学运行规律,统筹协调,科学决策,大力推进高校工作的全面开展。
  在综合性大学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一个是管理和教学科研发生脱节,制约学校全局工作的顺利开展;一个是不同学科之间的利益诉求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甚至同一学科之内矛盾重重。高校的三重使命是学术科研、培养人才、服务社会,这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管理是为了更好地整合学校内部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更好地发挥高校的规模化优势。管理要服务于教学科研这个中心,为此应该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质量,以高效的管理来推动综合性大学的迅速发展。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教育竞争市场以及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高校的管理的专业化也日益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2]。但是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也带来相应的问题,那便是特别是学校的教学科研事务的决策层,由于他们是专职的管理人员,可能对教学管理的规律把握不是很准确,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可能与工作在一线的教学科研人员有所出入,故而在做决策时可能会出现偏颇。即便是那些来自一线教学科研队伍的管理者,由于脱离了一线队伍,也可能由于对某些问题认识不清,把握不到位,容易造成决策的失误。另外,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众多,不同学科的发展规律不同,对资源的需求和占有也就有所差别,要兼顾不同学科的需求来做出决策,处理好学科建设不同层次的关系[3],而管理决策层的领导者可能由于自身的知识背景的原因对某一学科没有特定的深入认识,做出的决策有时会不尽如人意。
  要化解综合性大学发展的这一风险,首先高校管理者要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统筹、协调处理管理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综合性大学的发展规律,积极把握教学科研的发展趋势,避免脱离实际看问题,避免家长式作风,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在制度层面上,可以适度采用教授委员会制度[4]。当下,各综合性大学在学院层面大都建立了教授委员会制度,教授委员会在学院的教学、科研、学术、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学校层面特别是在学校重大政策的制定与决策方面,教授委员会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为此,我们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授在综合性大学的发展规划、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职称评定、教师聘任、经费使用等方面的决策权,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高综合性大学的管理与决策水平。
  二、以提高管理水平为依托,创新机制,更新理念,促进管理工作体系、培训体系、竞争考核体系三驾马车齐驱并进。
  综合性大学是高等学校的“航空母舰”,有很强的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可以发挥规模优势实现较快增长,尽快跨入世界一流大学之列,这是综合性大学的一大优势。在看到优势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船大掉头难”,学校的管理层次众多,管理环节复杂,行政效率的提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时会出现一件事情由许多部门分管,或没有任何部门来分管,造成不同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行政效率低下。这样长期以来会损伤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综合性大学管理施行的是科层制管理,高层干部、中层干部、基层干部、办事人员之间的界限分明,但是由于分工层次众多,不同层次的人员在合作上会出现一定的衔接问题。为此,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分工,各司其职,权责明确,相互配合,共同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综合管理。综合性大学要建立明确而严格的管理工作体系,在制度上确保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依。要创新管理理念,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实行得力的管理方法,转换管理机制,增强管理评估的力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