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运用多媒体激活语文教学

作者:田艳梅




  多种电教媒体介入语文课堂,恰似一缕温馨的春风,为语文教学带来了异彩纷呈的动人景象,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勃勃生机。可以说正是现代教学手段为语文课插上了奋飞的“翅膀”,带着众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带着学生们一颗颗求知的心飞翔。那么,如何借助现代技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巧用现代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传统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比较有限。多媒体在此表现了高度的优越性,精彩的画面,悠扬的乐曲,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冲击了他们的兴奋点。如在教学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在导入新课时抓住学生喜欢听流行歌曲的心理,选择播放了王菲的《但愿人长久》,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们踊跃地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当中。在学习《看云识天气》时,为了认识云与天气的关系,我让学生看录像欣赏各种美丽云彩,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种方式的教学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之水泛起朵朵诱人的涟漪,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动者、参与者,他们在愉悦中获得了知识,接受了教育,提高了能力,从而使教学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二、善用现代技术,感悟语言魅力。
  
  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学生品读16—18自然段精彩的打斗场面之后,我链接了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中也是表现这三拳的视频片段,在学生情感的波澜还没有从视频惊心动魄的场面中完全平静下来之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样是这样的打斗场面,同学们觉得影视艺术和课文的文字描写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表现形式?此问一出学生就按捺不住叽叽喳喳地交流开了,有的说喜欢课文的文字描写,因为它给我们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有的说还是喜欢影视艺术,可以让我们在轻松中获得最直接的感觉;也有的说电视里面的动作都按导演的安排定格了,而语言文字更关注读者个人内心的感受……最后我和学生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影视艺术以其绚丽的色彩,精美的画面,高超的演技强烈冲击着我们的视野,其情感的直观化、情节的生活化让我们在沉醉中流连忘返,但我们觉得语言文字传情达意同样妙不可言!它超越时空的想象,它纵横千里的笔力,它字里行间蕴含的神韵,什么艺术能够替代它啊!这一段视频的引入,不仅强化了学生对情节的印象,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汉语言文字的强大的艺术魅力。
  
  三、借助现代技术,突破教材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巧解疑难方面显示了独到的优势。课文中较复杂的说明、描写,过去要费许多口舌也不一定说清楚,运用现代技术变得容易多了。通过直观形象的图解,能有效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把握文义,明悟道理。学习王维《使至塞上》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难以体会,难以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尤其是其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所创设的意境,学生更是很难体会。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先配乐朗读,充分体会诗人思乡的孤独情怀,在此基础上,再为学生创设一种直观教学情景,就把“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种景物组成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画面去感受北方荒凉、静寂的境界,这样运用音律的情感效应和画面的直观效应将作者思乡卫国的复杂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诗的理解由难变易,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夸美纽斯说过:“寻找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却可以因此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现代技术参与语文课堂教学,使教师从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中走了出来,这种艺术性教学方法真正为语文课插上奋飞的“翅膀”,使语文课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苦学”走进了“乐学”,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田艳梅,教师,现居江苏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