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新理念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

作者:曾丽嫦




  近几年来,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中学文言文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增加文言文篇目的呼声日高,并已反映到新教材中。由此可见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文言文的数量是增加了,但如何正确处理好文言教学的作用这是一大难点,教学中有人疾呼教学模式的创新,而大耍花头;有人鼓吹返璞归真,实则是换汤不换药,还是老一套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这片古人堆里不知所云,懵懵懂懂,稀里糊涂。所以,文言文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第一,对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语言的疏通不能丢。
  学习文言文的要义在于扫除文言文与现代文之间的语言障碍,语言不过关再进一步的拓展也是枉费,所以有必要将这部分提出来,必须把重点词、句的翻译掌握好。在新大纲中虽然要求读浅显的文言文,但从课文的选材上有些课文就较难理解,如苏轼的《赤壁赋》的后半部分就较难理解,如果不把语言讲清楚,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
  虽然说要重视文言字词句的学习,但也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新旧联系、辨析异同中理解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如学生在刚学习虚词“之”的时候,他们看到的例句不多,我并不要求学生将字典里“之”字的义项全都死记硬背下来,而是要求他们把那一课的不同用法的“之”字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并将每一种用法和意思附在句子的后面,但要求他们必须留出空位,因为在以后的学习当中还会出现新的用法。这样,学生就在不断的积累新旧知识的联系之下对“之”字的用法掌握,比起单纯地去背“之”字的义项要实际得多。
  第二,引导学生不能仅限于文本,要用现代思想观念解读文言文的思想内容。
  要知道,我们是为了解古代文化而学习文言文,不是为古代而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培养的是为现代社会服务的新型人才,而不是为了专门培养古汉语、古文学的研究人员。所以中学文言文教学还是应该讲究实用,不能脱离现代生活,以古解古。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韵律和谐、意境优美、格调高雅而备受同学青睐。但是,陶渊明在文中所表达的遁身世外,安贫乐道的消极思想也在同时影响着同学们的人生观。教学中,我发现这一问题后,就让学生将自己和陶渊明作比较:陶渊明所处的是怎样的时代?(奸佞当道的封建王朝)我们所处的又是怎样的时代?(中国改革开放,民族腾飞之时)这时同学设身处地,都领悟了:他何尝不想有所作为?不然为什么在陶渊明晚年的诗作里“猛志”一词多次的出现呢?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只是他所处的时代、环境不给他一点机会罢了。所以文中这种消极遁世思想只能理解为他万般无奈之下的精神寄托。而我们青少年学生,正值华年,应该是“入世”的时期,是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基础的时期,应该勉励自己抓住机遇,早日成才。教学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但只要抓住学生思想特征,找到其与古人思想的交叉点,再带着问题去解读古人,不但能够赋予古文以新的理解,还可以用古人思想教育学生,古为今用,这不正是文言文教学的最终归宿嘛?
  第三,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改变文言文在学生心中的印象。
  学生也许被我们课本的文言文吓怕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就是文言文枯燥无味。那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先去读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如《史记》当中的一些有名的传记,如《项羽本纪》、《怀阴侯列传》等,《左传》中大部分篇目都是比较生动,故事性很强,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不要一来就是诸子的文章,学生一定会被那些艰涩难懂的“之,乎,者,也”吓怕,再也提不起兴趣了。让学生在老师的推荐下凭兴趣,主动、独立地阅读;阅读的动机是以关注文章内容、获取信息或娱乐审美等实际需求为中心;阅读方式是重整体感悟、内在体验,不求统解、甚解;阅读过程是放松惬意的,不带负担的。事实证明,采用这种方式阅读文言作品,学生的兴致很高,就连很厌恶文言课文的学生读起《聊斋志异》来也是津津有味、兴味盎然、爱不释手。久之,学生会蓦然发现:文言文其实并非面目可憎,更不可怕,还是有点可爱的。
  我相信只要教得其法,学生定能在我们五千年的文言文里发掘出古人闪烁耀眼的光辉,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深刻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更新观念,在文言文的教学当中不断地探索,创新,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文言教学方法。
  曾丽嫦,教师,现居广东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