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基于高考下的散文教学实效性探究
作者:胡杨林
三、操作层面上,注重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学会规范表达
作为高考的散文教学,指向性也要明确,那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准确而规范的表达,这个和我们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是不悖的,而且是统一的。
1.关于分析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整体把握文章,理清文脉,概括主旨,是考察学生阅读能力高下的重要标尺。文章的思路隐含在文章的结构之中,因此,把握文章的总体思路,就应该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思路,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个句群或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是把握文脉的手段,也是了解作者写作意图、观点的手段。具体答题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作品的时间变化,空间变化,情感变化,事理变化中找出思路。在弄明白整体思路的基础上,就可以带着题目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择好答题角度,组织好答题语言,表述主旨。为了能准确的归纳文章的主旨,还可以再浏览全文,验证答题是否符合要求。比如可以看看有没有理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有没有抓住核心的句子;对于文中多次出现的句子有没有遗漏或忽视;看看内容涵概是否全面,概念的使用是否确切;有没有忽视文中所提示的社会背景,做到知人论世;有没有充分利用题干所提供的信息等等。
2.理解词语、句子,心中有语境,准确确认阅读区间。
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离不开语境。心中始终要明白,词语是句子中的词语,句子是段中的句子,是整篇文章的句子,不能孤立地片面地理解。对词语,我们不仅要知道它的常用义,更要结合语境,理解其具体义、转化义、隐含义、甚至是附加义、概括义、虚实义等等。对句子的深层含义的理解,首先也要找到语境,也就是确认认读的区间。这里有三层意思,首先是理解句子的表面意义,这不是高考的重点;其次,要理解句子的句内意义,也就是语境意义,临时意义,是考试的重要内容;再次,就是句子蕴涵意义,就是句外的意义,这里面往往运用了修辞手法,如比喻、反语、双关等。答题时,切忌断章取义,脱离文段的望文生义。
3.表达技巧的鉴赏要做到两结合。
我们不能简单地让学生掌握一些关于技巧的概念,还要更进一步分析做这种题型的基本要求。按照李哲峰老师的观点,这里有两个结合需要我们牢记,一是鉴赏艺术技巧应该与中心相结合。因为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命题也是趋向一个“中心辐射”的原则。二是鉴赏艺术技巧必须和语言相结合。语言是文章的载体,鉴赏艺术技巧当然离不开对语言的体味、涵泳。
4.明确要求,规范答题
解答阅读题目时,学生感觉最难的问题往往是知道意思,但不知道从何说起。好多同学只能从文中筛选一些所谓的重点句,照搬上去完事,结果是答案漏洞百出,得分率不高。
主要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单从答题的规范性上来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没有有较强的转换意识;一个是弄不明白题目要求,规范答题的要素不明朗。在散文中,文章的主旨或者句子的含义,作者往往是借助形象的语言来表达的,这就要求学生能把形象的语言进行转化。比如,把比喻句中的具体想象转换成抽象的陈述句,把表面的意思转化为隐含的深意等等。如2004年高考阅读20题,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就含义学生回答多是:“我会好好跪下来端详这幅美丽的迷人风景”、“被大自然的美深深迷住了,不惜跪下来”等等。这和答案“表明对大自然的敬意;期盼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表达对现实的忧虑;渴望恢复大自然的原貌”相差甚远了。这和学生没有转换意识,也没有结合全文主旨来考虑有关系,就句论句,主观臆想也就难免了。
另外,老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规范答题的基本知识和答题要素,比如,解答关于表达技巧鉴赏的题目,有人就总结“明确概念+具体解释+简述好处”三个要素,很实用。并以2005年的天津高考题作为例子。
请赏析“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平展展”这句话。参考答案如下:把风拟人化(明确概念),反映出作者抛却烦恼后的平和心境(具体解释),使情感具体化(简述好处)。
可见,任何一个问题的回答,从本质意义上来说,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心中没有内容和形式,也就失去了回答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哲峰,现代文阅读之表达技巧鉴赏复习实录[J].中学语文教学,2007.(7):24
[2]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7
[3]童庆丙,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7
胡杨林,教师,现居浙江温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