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简论遗民诗人汪元量及其诗歌
作者:田维昶
——《醉歌》其四
这是诗人面对宋室投降的场面,所作的客观描述,看似平淡的诗句,可其中却蕴藏着作者难以言表的悲痛。由宫女的泪水,我们完全可以联想到作者心中的泪水,巧妙地传达了作者对南宋君臣荒政误国,以致葬送万里江山的罪恶行径的极度不满。
《越州歌》二十首,主要是叙述元兵入杭以后,烧杀抢掠、蹂躏百姓的情况,同时回忆南宋朝廷往事,揭露贾似道之流专权误国的罪恶。如:
师相平章误我国,千秋万古恨难消。萧墙祸起非今日,不赏军功在断桥。
——《越州歌》其六
鲁港当年傀儡场,六军尽笑贾平章。三声锣响三更后,不见人呼大魏王。
——《越州歌》其八
群臣上疏纳忠言,国害分明在目前。只论平章行不法,公田之后又私田。
——《越州歌》其十二
作者的这些诗正是对史实的真实再现,同时也对当权大臣尸位素餐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上塘歌了下塘唱,更唱吴王与越王”(《越州歌》其十五)皇室和大臣多年来只知享乐,不思进取,南宋王朝的覆灭也是在所难免。
《湖州歌》九十八首,是叙写作者随三宫北上以及滞留燕京的经历和感受的组诗。组诗以七绝联章体的形式,依次记录了“杭州万里到幽州”的行程,如同一幅幅画卷,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南宋王室最终覆灭的过程和原因。如:
金屋煌煌丽九天,朝歌夜舞艳神仙。寻常只道西湖好,不识淮南是极边。
——《湖州歌》其二十四
都人不识有干戈,罗绮丛中乐事多。一夜月明天漠漠,汉人歌罢楚人歌。
——《湖州歌》其二十九
统治者整日醉生梦死、腐朽不堪,即使成为亡国之徒仍然不忘寻欢作乐,作者在客观的叙述中融入了深沉的辛酸悲愤之情,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着实令人感动。
作为亡国俘虏,汪元量随南宋帝室北上,对去国之悲的体验是极为深刻的,写来就特别真切感人。如: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周。
——《湖州歌》其六
北行途中,作者想到南宋的大好河山已经沦陷于异族的铁骑之下,心中的悲愤不禁和江水一样悠悠不尽;夕阳寒鸦,更加增添了这种去国怀乡的凄凉色彩。
此外,作者在这组组诗中还较为集中的描述了战争给国家所带来的巨大创伤,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明显是继承了杜甫诗歌中关注民生的精神,但是较之杜诗,汪诗反映的深度和广度都显得不足。
芦荻飕飕风乱飞,战场白骨暴沙泥。淮南兵后人烟绝,新鬼啾啾旧鬼啼。
——《湖州歌》其三十二
两淮极目草芊芊,野渡灰余屋数椽。兵马渡江人走尽,民船拘敛作官船。
——《湖州歌》其三十六
长淮风定浪涛宽,锦棹摇摇上下湾。兵后人烟绝稀少,可胜战骨白如山。
——《湖州歌》其四十九
放眼望去满目疮痍,人民流离失所,白骨堆积如山,让人不禁毛骨悚然,然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残酷的战争。诗人虽然活动于上层社会,但是被俘北上的经历,让他接触到最下层人们的生活,亲眼见证了改朝易代的全过程,并反映在自己的诗作之中,所以汪诗的“诗史”之誉是当之无愧的。
三
汪元量学习和借鉴了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幅生动而真实的宋末元初的历史画卷,他的爱国主义诗作,在南宋以致后来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在艺术上也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色:
其一,汪诗运用七绝联章体的形式,将一个个历史事件熔铸于自己的诗作中,仿佛运用现代电影学上的“蒙太奇”手法,将一组组画面剪辑拼凑在一起。另外,此种手法也打破了联章体只用作描写景物的传统,树立了一种用联章体表现重大社会问题的新风范,从而大大拓展了联章体诗歌的表现领域。
其二,汪诗语言平易自然,善用白描的手法。《醉歌》十首,格调几乎近于民间歌谣。诗人运用平易流畅的语言,将元军南侵兵临城下,南宋君臣俯首投降,自己随三宫北上燕京的一系列事件娓娓道来。在他的笔下,很少直接的表达自己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基本上都是采用白描的手法,将客观的对象真实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选取典型性的人物、环境等创造出让人仿佛置身其中的感觉,如《湖州歌》其四十四:“蓬窗倚坐酒微酣,淮水无波似蔚蓝。双橹咿呀摇不住,望中犹自是江南。”诗人酒醉微酣,似醉非醉,犹如梦中。“蓬窗”、“淮水”、“双橹”,选取这些极富江南地方特色的景物,充分发达了诗人思乡之情。
最后,汪诗情感真挚,诗调哀怨。上面我们已经提到,汪元量立志学杜,但与杜诗相比,汪诗的感情基调较为哀怨,杜诗则表现的沉郁。综观汪元量四百八十首诗作,“愁”与“泪”二字出现的频率最高。如:“满耳惊涛愁复愁”,“红泪千行湿绣衣”,“昨夜三更泪湿腮”,“山长水远愁无那”……简直是不甚枚举。正如刘辰翁所云:“读水云诗,不堕泪者,殆不名人矣。”此语足见水云诗着实具有用情写史,以情动人的强大艺术感染力。
汪元量的爱国诗歌不仅在南宋末年诗坛上发出了耀眼的光芒,而且它对后世诗歌的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就是受到了他的七绝联章体组诗的启迪。正是像文天祥、汪元量这样一批爱国诗人的存在,才使南宋后期诗坛上缺乏激情、远离现实的习气得以荡除,从而为宋代文学画上了光辉的句号。
参考文献:
[1]孔凡礼.增订湖山类稿[M].北京: 中华书局,1984.
[2]方勇.南宋遗民诗人群体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唐圭璋.全宋词[G].北京:中华书局,1965.
[4]钱钟书.选注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5]莫砺锋,黄天骥.中国文学史第三卷[A].见: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方勇.走笔成诗聊纪实[J].天中学刊,1999,8.
[7]程亦军.论爱国诗人汪元量及其诗歌[J].广西师院学报,1982,1.
[8]黄去非.汪元量诗略论[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1,4.
[9]孔凡礼.关于汪元量的家世、生年和著述[J].文学遗产,1982,2.
田维昶,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