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记李清照词的心灵历程

作者:程文霞




  有人说相思是一份美丽,因为有相思,就说明这世界上还有让人牵挂、让人留念的东西,这就是人生存的火种。正因为有这粒火种,李清照才得以傲然屹立在风雨中,那怕她常常守来的是一份郁郁寡欢。
  理想难酬,是李清照郁郁寡欢的第二个原因。
  李清照渴望突破封闭狭小的家庭生活圈子而跻身社会。这种情绪虽未打出鲜明的旗号来说明,但却时时刻刻困扰着她,成为李清照生活中一个永远解不开的结。例如她的大量咏花词,绝不同于某些咏花词的单调勉强、生拉硬扯,而是赋予花以崇高的人格意义,寄托着自己理想与抱负。“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玉楼春》);“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以梅花喻自己的坚强高贵和与众不同,自视颇高;“逢是花中第一流”(《鹧鸪天》),则是借咏桂花来象征自己人品才识的高超绝俗,洋溢着自主乐观的精神。最主要的是——她的词中常有事业无成、抱负不伸的慨叹:“如今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转调满庭芳》);“感风呤月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临江仙》)都是抱负未酬的伤痛抒发;“多情自是名沾惹”(《怨王孙》),则说出了她所有烦恼与不满的缘由:自我期望值过高而现实又无法满足智者的苦闷心灵。
  封建社会,是一个男女不平等的社会。李清照希望冲破封建社会对女子所设置的层层藩篱,走一条非传统甚至可以说叛逆的生活道路,注定是要落空的。千百年来形成的貌似合理的“男外女内”的生活分工规定不会因为她个人的抱负和强烈参与意识而有任何改变。李清照是聪慧的,她的雄心壮志没有因为她无法跻身社会而殒灭,她选择了文学这块天地,使无数的后来人读到了她高洁的志气、远大的理想以及壮志难酬的郁郁寡欢。
  无嗣的痛苦,是李清照郁郁寡欢的第三个原因。
  在封建社会,女性很少能拥有完整的独立人格。男女生理上的天然差别,使女性过早地被自然演化为奴仆的角色——所谓“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③,并始终奉行着“男外女内”的生活分工,成为家庭生育的工具。李清照作为人妻,同样有着传宗接代的职责。但根据记载,她无子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难想象,深居相府的李清照所面对的压力有多大;且不说外界对她的非议,单是家里公公婆婆的唠叨就足以让她难以抬头。但李清照没有倒下,她的文学创作一直没有停滞,可见李清照是一个坚强的女性。
  无嗣,对李清照而言,是一份无言的痛苦:一方面,她需要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来抵抗外界的压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极强的忍受能力,来忍耐没有孩子嬉戏在旁的寂寞。我相信,如果李清照拥有一儿半女,她的词里一定不会永驻愁情,一定不会让人总能读出几分郁郁寡欢。
  综观李清照的少妇时代,是一段悲欢参半的岁月。她与赵明诚既有情投意合的学海泛舟的快乐时光,又有同作“天涯沦落人”别居生活的郁郁寡欢。而尤其是后者,在她的许多词里都惟妙惟肖地刻画了这份情怀。虽然她的大胆直率与当时那个理学泛滥、爱情和人性遭到严重禁锢的社会极不合拍,但她依然做了一枝出墙的红杏。
  
  三、寡居时代的凄凄惨惨
  
  “靖康之变”,金兵入据中原,北宋灭亡。世局动荡,加上赵明诚病故,李清照被迫从闺房和书斋中走出来,踏上了逃亡流徙的道路。她一身承受着国破家亡的双重痛苦,流落江南,开始了凄凄惨惨的晚年生活。
  正如杜甫诗中所云“屋漏又逢连夜雨”,国破家亡的惨祸使李清照的整个精神面貌发生了改变。她痛苦、忧郁,心头整日笼罩着愁云,她比一般人更深入地体会到那份真切的愁苦情怀。而难能可贵的是,她将这份愁苦情怀合着时代的节拍升华了,在抚今思昔之中,自然而然地抒发了家国之恨或夫亡之感,爱国情怀跃然纸上。在这类词中最为有名的一首是《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南宋小朝廷偏安杭州以后,置爱国志士与广大人民收复中原故土的强烈愿望于不顾,“直把杭州作汴州”,过着柔歌曼舞、纸醉金迷的生活。就在“遗民泪尽胡尘里”,年复一年地“南望王师”的国难之中,统治者却试图制造出一种“中兴”、“和平”的假象,在临安城内张灯结彩,庆祝元宵节。李清照不禁触景生情,遥对故国江山,追忆当年汴京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写下了这首情辞凄婉,感情哀绝的词。灯节晚会的华灯笑语,驱不去词人内心流亡异乡的惆怅,它只能引起词人对金兵铁蹄踏下的故国、故都、故乡的更深切的怀念。一声“人在何处?”,把词人心中深挚而强烈的故国之思、家亡之痛以及漂零落魄的离乡之恨都倾泄了出来。“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词人谢绝了酒朋诗侣的邀请,独坐帘内,孤灯只影听帘外笑语喧哗,独自咀嚼着国破家亡人去的苦涩和悲凉。
  失去挚爱的李清照心里很清楚,找回丈夫,是没有希望的;而找回故国,却不是完全没有希望。只有找回故国,她的晚年也许还可求得一份凄惨之中的宁静。因此李清照无时无刻不怀念着故国:“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蝶恋花》);无时无刻不在寻觅、追忆着住昔:“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蝶恋花》),“物似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等等,无一不表现词人饱经忧患,历尽折磨后对于故国旧家的眷恋之情,深沉而凄婉。
  被为“情景婉绝,真是绝唱”④的《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心路历程的一个总结,集中反映了她南渡以后自己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李清照痛苦的内心独白。“寻寻觅觅”,描绘出词人整日若有所失,执着而急切地要把丢失的东西重新找回来的焦虑难平、坐卧不安的心情。然而,一切都消逝了:那归来堂烹茶猜书、笑声洋溢的日子;那繁花压枝,把玩古人真迹的晚春;魂牵梦萦的故国,恩恩爱爱的夫君……这一切到哪里去寻觅啊!在凄风苦雨的秋日黄昏,在乍暖还寒的暮秋时节,晚来的寒风、南来的雁字、憔悴的黄花…无不触动词人凄凄惨惨的心弦。
  在那家破人亡、灾难接踵而至的年月里,李清照还遇到过两件不幸的事:其一是被人诬为有通敌之嫌,犯了所谓“玉壶颁金”之罪;另一件事,是李清照改嫁张汝舟的百日婚姻。由此可见,即使是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孤苦无告的艰难处境中,李清照也始终摆脱不掉封建礼教对她的精神迫害。
  综观李清照的寡居时代,只一个字:惨。当然,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李清照寡居时代的词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流淌着新鲜的血液,使她从个人狭小的心灵世界走入时代社会这个大舞台,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这是李清照词成熟的写照。
  
  尾声
  
  总的来看李清照的词,是局限在个人生活的天地里。她通过抒写个人的欢乐、痛苦、忧愁、悲哀和理想,形象地展示了自己的心灵历程,概括地反映了自己所走过的人生道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有才华、有抱负、有理想的女子,是怎样被禁锢在寂寞深闺和萧条庭院之中,逐渐消磨掉自己的青春韶华;我们又可以看到,封建的生活准则和狭隘的生活天地,怎样使她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女,变成一个郁郁寡欢的少妇,变成一个凄凄惨惨的寡妇;我们还可以看到,由于国家衰亡,中原沦丧,迫使她流离失所,最后在愁苦不堪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读了这些词篇,我们会从中感觉到封建社会对一个有才华女子精神压迫之惨重。它启迪我们去认识个人命运和社会制度、时代生活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帮助我们了解封建社会的病态和罪恶。
  
  注释:
  ①王灼《碧鸡漫志》卷二
  ②元代伊士珍《琅环记》
  ③《礼记·郊特性》
  ④明代茅英《词的》
  
  参考文献:
  ①侯建、吕智敏主编 《李清照诗词评注》 山西人民出版社
  ②张毅主编 《宋代文学研究》 北京出版社 2001年12月第1版
  ③李平收、张耕主编《唐宋词三百首》 华东教育出版社
  
  程文霞,广东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