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英汉委婉语所映射的语言与文化差异
作者:谭洪英
一、英汉委婉语的定义
根据《牛津语用学词典》,英语“委婉语”(euphemism)指的是:word etc.used in place of one avoided as eg.Offensive, indecent,or alarming。《牛津英语词典》对其的释义是:a mild or indirect word or expression substituted for one considered to be too harsh or blunt when referring to sth.Unpleasant or embarrassing。从中不难看出“委婉语”就是用委婉、优雅、动听、礼貌的词语代替直率、粗俗、刺耳、无礼的字眼。实际上,英语的euphemism源于希腊语,其前缀“eu”是“好”(good)的意思,词根“pheme”是“说话”(speech)的意思,合起来就是“说好听的话”(comfortable words)。
汉语的“委婉”指的是说话时迂回曲折、含蓄隐晦,避免直陈某人、某事、某物,意在达到较好的语言交际效果。汉语委婉语广泛存在于汉民族的社会生活、言语交际和文学创作中,蕴涵深厚的社会文化积淀,表现了汉文化特有的封建等级制度和汉民族中庸和谐的传统观念。可以说,英语的“euphemism”与汉语的“婉曲”在语用动机和语用效果上基本相同。
二、英汉委婉语在语言文化上的相似之处
古今中外,“忌讳”都是产生委婉语的心理基础。人们想方设法避免使用有悖自己文化传统的说法。此外,出于礼貌和含蓄的需要,人们也会用婉转的说法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英汉语中涉及人体不雅特征和生理缺陷的委婉语比比皆是。例如,汉语中人们用“腿脚不方便”代替“瘸子”,用“双目失明”代替“瞎眼”,用“口吃”代替“大舌头”;英语中用physically handicapped 或disabled指肢体残疾的人,用imperfect hearing 代替the deaf,用visually retarded代替the blind,用mentally handicapped 表示retarded(弱智)。相比而言,英汉委婉语在语用动机上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相似,在委婉修辞上则反映了两者不同的文化内涵和道德标准。
三、英汉委婉语映射了不同的语言文化内涵
3.1英汉委婉语的使用体现了不同的宗教信仰。
与东方伦理文化不同的基督教很早就在西方文明中扎了根,对整个西方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多数西方人自觉不自觉地信奉上帝。他们或多或少认为,上帝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在。他们认为基督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跟宗教有关的词语也被他们看作是神圣的。因此,基督教徒不敢擅自提及上帝或上帝的名字,即使是不信上帝的人也不愿使用触犯上帝与魔鬼的词汇,从而形成了一套涉及宗教与神灵鬼怪的委婉语。如上帝通常被称为:the Creator,the Maker,the Super Being,the Almighty,the Eternal,the Savior,King of kings,Lord of lords,the Light of the World,Sovereign of the Universe,Our Father,等等。英语中与死亡有关的委婉语有to leave this world,for the next one,to ascend to the Western Paradise,to go the way of all flesh ,to meet the great leveler,go to heaven,be with God等等。一些能够引发宗教联想的词语往往也改头换面,如oh God(天哪!)改为God blind me (哎呀,糟了!)for Christ's sake 或改为for goodness sake or for crying out look (看在老天爷的面上);Go to hell(见鬼去吧!)则改为Go to blazes;Damn it (该死)则改为Darn it (Damn 原来是“上帝罚下地狱”,这一诅咒语中的动词,牵涉到上帝,故避用之)。为了避免直呼其名地提到魔鬼,一般也都用委婉的词语,如“撒旦”(the Evil one 坏人,the Goodman 好人),“魔王”(the Gentle man black 黑衣绅士)等。
中国人素来也对鬼神敬而远之,虽然没有形成发达的宗教文化,但从对中华民族影响最大的两大宗教——道教和佛教来说,其中也包含了不少的委婉说法。道教(Taoism)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源自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它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又源远流长的一种宗教形式。主要论述道教生死观的庄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认为生死本是持续一体的,人应顺从命运。因此庄子主张清净无为,甚至对丧葬也持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这种达观、淡泊的生死观在道教“死亡”的委婉语中得以充分体现。如死亡被冠与仙逝(die;pass away),登仙(become an immortal),驾鹤西游(ride away on the crane to Elysium)。此外“羽化”、“飞升”、“成仙”、“登遐”、“升遐”、“仙游”、“遁化”、“气散”、“归道山”、“跨鹤登仙”、“乘鹤仙去”等也被用作死亡的委婉说法。
二十世纪初,随着共产主义的发展,一些新的委婉说法出现了如“死亡”被委婉地说成去见马克思了(go to see Marx), 这一说法反映了人们的共产主义信仰,他们把“死”看作是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
3.2 英汉委婉语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不同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伦理观念。
语言(包括委婉语)具有社会性和民族性,反过来,委婉语也如同一面镜子映射了中西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和民族心理。正如Hartwell所说,“Actually,euphemism provides us with much information on value sense in a certain culture。”(1982:317)。以下通过对一些中英常见委婉表达法比较分析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3.2.1 关于年龄
西方国家的文化模式属工业经济型,以个人主义为中心,注重独立和进取,不迷信特权和传统。因此,英美文化体现的是“轻老”的价值观和追求创新的精神。“老”是大家忌讳的词语,它意味着思想僵化、知识老化、迟钝、爱唠叨、固执、任性、怪癖等。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委婉语,如senior citizen,elderly people,golden ager,distinguished gentleman等被用来代替old。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由于人没有自己应有的独立个性,人的地位和价值在同等条件下是靠年纪来衡量的,论资排辈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因而以“老”而感到自豪,从而出现了大量相关的委婉说法,如古稀之年(approaching seventy),华发(grey hair)。此外还有很多带有“老”的词汇,如:老师(teacher),老总(manager),老马识途(an old horse knows the way);老当益壮(become more energetic with age)等来表示尊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