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比较

作者:卢 娟




  重叠交融,这种组合即是在一个意象上叠加另一个意象,二者相互依托映照和包含,造成视觉和弦的艺术效果。意象叠加实质上是一种隐喻,两个意象之间没有关联词,但是它们之间有种微妙的联系,读者需进行跳跃式的想象方能架起这座无形的桥。下面来看极富天赋的意象派女诗人杜利特尔(Hilda Doolittle,1886-1961)的《奥丽特》:翻腾吧,大海——\翻腾起你尖尖的松针\把你巨大的松针\倾泻在我们的岩石上\把你的绿扔在我们的身上\用你池水似的衫覆盖我们。
  奥丽特是希腊神话中的守护女神,本诗以女神的眼睛,关注了山林的安静与狂放。女诗人以大胆的想象力把山和海、静和动的意象叠加在一起,诗中的大海即是松林,松林即是大海。诗人用“翻腾”、“倾泻”、“扔”和“覆盖”等动态性极强的动词渲染浪涛滚滚的雄浑气势,读者眼前苍翠蔓延的山林突然变成了汹涌澎湃的大海,海浪汹涌地扑向坐在石岩上的仙女,最终卷到半空的巨浪又终于凝住了,还原为静态的山崖和森林。
  在中国诗论中虽然没有“意象叠加”的提法,但这种技巧可见于“比”。所谓“比”,“比方于物也”(郑玄)、“比者,附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刘勰),即是说运用艺术联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连接在一起,以一个意象为主,另外的意象为辅,作为辅助的意象对主要的意象起映衬、对比、类比的作用,意象之间的关系或明或暗,但总有内在的脉络可寻。这种“意象叠加”的做法,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极为普遍,如白居易的“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和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玉容”与“梨花”这两个意象,与庞德的《在地铁车站》一样,先人后物,“玉容”与“梨花”叠加,愈是映衬出“玉容”的清丽脱俗,更增一份自然之美。再看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在清冷的气氛下,主要是黄、白两色,“黄叶树”与“白头人”一墙之隔,一物一人,相依相存,达到交迭相生的效果,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在杜利特尔的《奥丽特》中,“山林”和“大海”这对意象的叠加融合很自然,一动一静,成功地凸显了山林优美与崇高的物性。但是我们对诗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窥见不多,缺乏一种统摄全诗的精神力量,全诗显得神韵不足,读者自是无法从中感受到无穷的生命意味。而在以白居易和司空曙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人的作品中,意象与意象之间和谐统一,流畅自然,自成境界,耐人寻味。“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这由十字勾画的一幕,浓缩了多少人生的酸楚与无奈,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可见,中国古典诗歌在意象的营造上,要求“外显于象,而内足于意”,“意”、“象”均衡统一,追求的是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回味无穷的境界。换言之,生境是其营造意象的归宿。而意象派重在追求能充分寄情的象,突出强调物象的有型,成象是其归宿。于是意象派大力投入在艺术技巧和艺术语言的琢磨,诗人的主观感受被隐没了,物我无法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状态,最终难以企及中国古典诗歌的境界之美。
  
  卢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007级研究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