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的虚与实

作者:杨 珏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是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于1950发表的作品。在上个世纪她无疑是最具独特魅力的女作家之一。她的许多作品都被我国读者熟知,例如《广岛之恋》(1964年,电影脚本)、《情人》(1984年,曾获法国龚古尔奖)《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1991年,后拍成电影由演员梁家辉主演)等等。她的作品风格直率、坦白,个性鲜明,她并非有意标榜特立独行,而是与她丰富而特殊的人生经验有关。她把对人生独特的看法都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中,她又怀着强烈的反叛精神,因此在她的作品中呈现给读者的是不断地自我超越。杜拉斯常把自己的经历以自传的形式写进自己的小说中,例如《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作者把一些自己真实情感经历写进小说中,坦率地承认自己曾经爱过的一个中国北方的男人以及跟这个中国男人发生的爱情故事。作者把自己的经历进行了加工再创造,有时让人分辨不清哪是真实的杜拉斯哪个才是小说中作者自己重新创造的人物。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作者积极参与现实,她把愉悦或者悲痛的感情写进作品中,所以读者常看到她作品中的虚幻与真实相互交织。但在她的作品中虚幻与真实的界限并不是很明显,她悄然站在文本的背后一手托着现实一手托着虚幻把她们有机融合在一起。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也写进了作者曾生活在法属殖民地的一些经历。1914年玛格丽特·多纳迪厄生于交趾支那(现为越南南部)嘉定市。她父亲是数学教师,母亲是当地人小学的教师。她有两个哥哥。1921年她父亲去世。1924年她住在金边、永隆、沙沥。她母亲在波雷诺(柬埔寨)买了一块不能耕种的土地。这部作品就写进了作者在那时期的经历。《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写了一位伟大的母亲一生用自己的真实想法付诸行动抗拒着虚无。她用十五年青春汗水换来的薪水而买了一块海边每年被潮水淹没的不能耕种的盐碱地,而不断地与殖民政府——土地管理局的官员做抗争,直至她的生命的完结。她号召与她一样饱受潮水侵扰的当地农民,修筑一道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以改变她们的窘迫生活,而改变她们一家的命运。但她的一双儿女并不十分理解她的做法,兄妹俩都希望通过婚姻方式而逃离养育他们的土地。然而没有等母亲完成她毕生的心愿,她就悲惨地离开了人世。纵观母亲的一生,是抗争不屈服的一生,她并不因为虚无而放弃自己的努力。作者在那块殖民地上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在她写作品时候的心情一定是复杂的,必然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往昔感触融入在小说中,那么其中经历的不幸用法国的克里斯蒂安娜·布洛—拉巴雷尔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美妙的不幸”。当然也会有真实与虚幻的存在与对立统一。在杜拉斯的世界中真实与虚幻的对立是统一的,相互转化的。
  整个作品都是在写母亲的实际行动与外部世界的抗争。她的实际行动是在实践就是真实,而外部世界表面上看起来是真实的实际上是虚无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母亲抗争的世界分为两部分:一是人存在的社会,而作品中主要指殖民政府的官僚机构之一的土地管理局的官员,他们行为腐败龌龊。母亲在一封未发出的信中说:“我请求您多少次放弃您对我实施的丑恶行经!请求您不要再来视察,因为这毫无用处,世界上的任何人都无法在海里,在盐里种出什么东西!不仅仅(我可以毫不厌倦地重复一千遍这些话)您给了我一个虚无,而且还经常来视察这个虚无。”这样看来对母亲来说这些人的存在对母亲宏伟计划地实施是有阻力的,而当阻力形成一道不可逾越的墙时,就等于百费力气去翻越,母亲跟他们打交道当然也是是徒劳无益的,不会取得任何成效。那么这真实也就变的遥不可及了,真实距离人可触摸的范围越远,真实的范畴越模糊,当达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也就自然变成了虚无。二是自然环境。恶劣的自然环境是大海,每年潮汐会泛滥,淹没母亲的田地。其实文中是这样写的“康镇的沼泽平原一边被中国海环绕,母亲固执地称中国海为太平洋。在她眼里,中国海这个名称有外省的意味,她年轻时的梦想是在太平洋,而不是任何一个只会使事情复杂化的小海;”这可以看出母亲年轻时是有远大抱负的人,梦想在这片土地上有所作为。然而无情的大海给母亲及家人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自然是人不能抗拒的,自然的力量也是人为不可改变的。人在自然的面前只有积极适应或是顺应疏导或开发它的能源,而不是去抵挡它的来势汹涌。当自然的力量强大时人的力量在它的面前是渺小的,面对它即使做了抗争也无济于事,也相当于与一个根本不可能的事物抗争,当要抗争的自然放到大了无限大的时候,距离抗争虚无也就不远了。但母亲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这一点上母亲是精神上的勇士,就像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一样永远不知疲倦地推山顶上的会自动掉下来的巨石块。在外人眼里看来母亲的世界是荒谬的:土地管理局的官员是这么看,她的一双儿女也是这么看的,他们看待母亲的眼光此时用加缪的话形容最合适了“生活着,就是使荒谬生活着”。她似乎没有意识到世界虚无的荒谬,只是用自己真实的行动抗争着。但是反过来母亲的行为又维持了荒谬的存在,正像加缪说的“荒谬为了自我维持是不能自我消解的”。她并不认为她抗争虚无无意义,在母亲看来对抗虚无的最好方法就是用真实的行动来化解。
  母亲意识不到在她的世界里的虚无摧毁了真实,以至于二者之间实现了互相转化。母亲一直设想要修筑一道能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她为修筑堤坝而四处筹钱,号召当地农民来共同完成她的伟大理想。母亲先前修建的堤坝确实存在的,它也阻挡过一般性的涨潮,但终究没有长时间如磐石般地屹立不倒,终于被汹涌的潮水冲倒了。真实的世界中的大海把真实存在的堤坝给冲毁了,留给母亲是真实存在的虚无。真实与虚无之间就相互转化了。母亲又设想凑足了钱再去重新修更加牢固能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但母亲想象中的堤坝毕竟是模式化的理想,是按现实模样的堤坝在自己的头脑中加工按自己的意愿设计的模型,但她的设想毕竟不是现实中的堤坝。当设想没有实现时,那么这就是虚无的。但母亲一直朝着实现真实的方向走的,尽量远离虚无。
  在其他的人物关系上也体现这种虚与实的奇特关系。一是体现在母亲的一对儿女苏珊、约瑟夫和诺先生这三个人的三角关系上。当富有而愚蠢的诺先生追求苏珊的时候,母亲以为她和诺先生是恋人的关系,但是苏珊根本不喜欢这个人。她第一次见到他时是这样的“是的那个人面孔不英俊,窄肩,短臂,个头在中等以下;手很小,精心保养得很好,比较瘦”“诺先生是这位足智多谋的男人(他的父亲)的独生子,却非常无能。他的万贯家财只有一个继承人,而且这个继承人没有丝毫想象力。这个孩子是这个男人一生中惟一的弱点,也是决定性的弱点:他不能对孩子投机。自以为养了一只小鹰,不料从桌子底下钻出来的是傻瓜。”苏珊对诺先生的印象并不好,诺先生除了钱一无所有他懦弱、委琐,他以为能用小玩意哄骗苏珊,用留声机来换取看取苏珊沐浴时的裸体,企图用自己的财产引诱她,但这一切在苏珊看来他的所有对她来说是无所谓的。她喜欢的是她的哥哥约瑟夫,约瑟夫是勇敢、英俊、野性、率直的与诺先生形成强烈的对比。她与他哥哥的关系有些暧昧,超越了一般的兄妹的关系。他们从小就互相看对方的裸体,他们也并不认为是有违反道德的,而且当苏珊每次与诺先生谈完话后,总是想迫不及待地与哥哥约瑟夫去游泳。这三个人的虚实关系有些复杂:一是苏珊与诺先生的恋人关系在外人眼里是真实的,但实际上遭到了苏珊和她哥哥本人的否定,那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似实真虚。二是苏珊与哥哥约瑟夫之间的关系表面是亲兄妹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近似于恋人之间的关系。苏珊和约瑟哥哥的暧昧的关系:“自从苏珊认识诺先生以来,她觉得哥哥比以前英俊多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