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4期

政治批评:风平浪不静

作者:姚 楠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场讨论中,有一种将文学批评引向政治判定方向的拉动,有批评者毫不犹豫地将文学批评中对作品的否定,指责为是同日本反人类反现代的邪教——奥姆真理教一样的在东京地铁用毒气杀人的恶性事件,如同日本帝国主义者在20世纪30年代对中国同胞的无情残害。就作者的年龄来说,当然不是一种文化习惯或社会习性,但从其本质上说,却是以政治话语来评判被批评者,从而以非学术的方式来对待本该在学术领域而不是政治领域解决的问题。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文学批评中的政治批评(评定)问题,对于批评一个人的作品便是针对“整个90年代文学新人的否定(‘屠杀’)”,这类不合逻辑的问题,不予分析。
  我所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批评一部作品不是要制裁作者,怎么能够和“东京地铁用毒气杀人事件”,“南京大屠杀”相提并论。把文学批评视为政治事件,太简单太轻率了。在双方没有掌握政治权力的时候,并不能以政治判决以及法律判决的方式,来处罚被批评者,这当然是幸事。然而,难道经历了“文革”灾难之后,还不应该总结那种动辄以反动政治来判定论敌,导致无法从事正常的学术探讨的非常时期的非常际遇吗?手中无政治权力的批评家,以反人类(或反动)政治性质来判定论敌,问题自然简单了,可是,又对学术讨论有何具体的益处呢?
  总结前面所述的批评实例,我们能否归纳出如下的几个特征呢?一是自发性,他们都是批评家从个体出发的个人行为,是出于自身的考虑,而非社会组织的集团行为,也不是受到组织委派的结果。二是偶发性,并非系统的分析和连续的活动,有时带有某种情绪化的冲动,不是对批评内容加以分析和讨论,而是标签式的扣政治帽子,显现一种外在的应激行为。三是少学理,与第二点相关,除了陆震的文章以外,其他几例对作品、批评家的否定性政治判定,都缺少令人信服的学理的分析与推论。四是习惯性,这个习惯并非指作家、批评家的个人习惯,而是指一种社会的历史惯性。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第五例所谈到的政治批评,作为90年代的新锐作家,出生于60年代,并未参加过“文革”社会活动,却承续“文革”遗风,将尖锐的批评视为政治事件,是屠杀,似不可理解。到底是“文革”的文化影响在发挥着不可否认的作用,还是政治审判有利于保护自己攻击论敌成为带有缺陷的自然选择?是值得深思的。到后来,被称为“屠杀”者没有被审判,社会也没有当真。这其中的文化意义,却不能不值得人们认真的思考。
  社会上文坛上政治风平,却不意味着文学批评中的政治批评微波不兴。政治批评的断续存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在世纪之交,政治批评虽未形成主流,形成全局性的影响,却不能忽视。因为它们毕竟是构成一个时期的文学批评整体的组成部分。
  
  三、关于政治批评的思考
  
  当我们把以上批评的实例放在一起加以思考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批评者或是出于文化习惯,或是出于自身的知识素质,或是出于对政治批评传统的追从,都从不同的角度选择了政治批评这一手段。
  政治批评形式本身,无所谓对错。在文学史上,政治批评曾为优秀作品做出卫护,也曾对优秀作品进行打击。前者,如新时期文学之初许多批评家对“伤痕文学”作品的辩护,后者,如“反右”中一些对“干预生活”的优秀作品的粗暴批判。所以说,政治批评既可以促进文学的健康发展,也可能使优秀文学受到伤害。抽象的问题与原则并不能代替问题本身。政治批评的运用与效果还要看具体的问题、内容与方式。政治批评的存在不依人的主观愿望转移,反映出一定人群的政治利益与思维方式。
  以上所述例子,表现出当前一些批评者政治批评不自觉、不明确、不慎重的状况。不自觉,是指批评者使用了政治批评而不自知。对文学批评的整体构成缺乏全面而具体的认识。不错,文学批评可以自由选择方式方法,但是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才可以更好地发挥批评的功能,则是应该深思的。政治批评是批评的一种,却不是唯一的一种。只有自觉地选择使用,才有助于批评功能的发挥。不自觉,也反映了文学批评学建设发展的滞后。形成了不明确的状态。政治批评,是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批评模式(方式),在许多批评理论著作中未予明确解说。有著作强调批评的政治性,强调政治对文学的影响,但是在批评模式分类时,有社会批评(或社会历史批评)却无政治批评。而据我的理解,从批评史和批评现状上看,政治批评是独立特征非常强的一种方式(模式)。明确其存在,既有助于批评理论建设,也有助于对批评实践做出分析和判断。从而,在明确的理论归纳的前提下,自觉地运用这一批评方式,自觉地评判这种批评方式使用的优劣正误。不慎重,是指对作品的评价、对批评的评价不慎重。将莫言的作品判定为“近乎反动的作品”,将批评活动称为“南京大屠杀”类似事件,能否经得起反复推敲呢?一部作品,一个事件,靠一个人或几个人来确定它是否具有反动性质,既不可靠,也十分危险。这样的深刻教训,难道还不能从批评史上记取吗?
  对于政治批评,无论是现实的批评实践,还是批评史上的经验教训,都应该给以系统而深入的思考。认识它,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它、评价它,以利于文学的发展与繁荣。
  我呼吁文艺批评家、文艺理论家、作家(常是被批评的对象,有时也是批评者)及学术界,对于政治批评应该给以足够的必要的重视、认识和评价。
  我所理解的政治批评是这样的:
  (一)政治批评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合理性。批评既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表达,运用政治语言表达对文学的政治方面的看法,反映了政治思维视角下一部分批评者的权力和观念。所要注意的是,这种政治批评权力,并不是政治权力,而只是表达权力。政治批评一旦和政治权力结合,就变成了政治行为的一部分,而不是我们所讨论的政治批评了。⑨作为批评的权力,在学术领域内双方是平等的,只是论战者的角度不同罢了。而且,批评者与被批评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批评者行使批评权力的时候,也必然要有被批评的可能性。这是别人的同等权力。
  (二)政治批评是文学批评的一种,而不是全部。文学批评是一种包容性广阔的开放体系。政治批评的特长,在于解读政治性很突出的文学作品,或者说文学作品中的政治侧面。只有在这样的范围内,它才能够发挥其特长,给人以更多的启示。
  (三)政治批评可以是政治斗争的组成部分,却不应是以己为是以人为非的政治策略。政治批评,当然可以为政治斗争服务,这同样是批评者的权力。但是政治批评又不限于政治斗争,还可以对作品的政治内容进行分析和评判。政治斗争,也不全然是阶级斗争的你死我活,还有着不同政治主张的交流与沟通。如果以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为纲,以人为敌,把一切不合于自己政治见解甚至于艺术见解的作家作品都视为阶级敌人,把政治批评当成狭隘政治(而不是人民政治)斗争的工具,当成整人、攻击人的武器,便失去了政治批评的学术价值。同时,以政治批评作为陷论敌于窘境的政治策略,夸大其词,耸人听闻,也是不可取的,不仅不能证明自身的正确,反而是错误地运用了批评的正当权力,玷污批评的正常声誉。
  (四)政治批评具有复杂性。政治批评的操作既可能简单,如姚文元那样的不顾事实的政治棍子横扫,政治帽子满天飞,也可以进行复杂的合于实际的分析和评价,政治批评,面对的是表现情感塑造形象的艺术世界。文艺世界的多样性、特殊性,是严肃的批评者不能不认真面对的。政治批评面对的是艺术,关注的却是其政治侧面。在政治和艺术两个领域之间,如何运作与分析,如何推理与评价,是从事文学批评的人应当深思的。艺术的形象性,具有多样性的内涵。艺术的情感性,具有复杂性的指向。这里,简单的判定与粗暴的处理,损害的不仅是艺术,不仅是文学的存在与发展,更涉及批评者的自身形象。可以说,批评者为他人、为文学作品画像的时候,也显现着自身的人格形象与思想水平、艺术功力。
  (五)政治批评的结论。政治批评离不开政治判定。对一位作家、一部作品及文学事件等文学现象的判定,应当是十分慎重的。情绪化的判定,简单化的标签,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在日常生活中,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粗心,在政治批评中,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则是粗暴。粗暴地对待艺术、对待作家,只能伤害作家,毁灭艺术。对一个作家或一部(篇)作品,否定性的政治判定是异常沉重的,是应当慎之又慎的。简单粗暴可解个人一时之气,却给被批评者以沉重的政治压力。同时,学术领域内的政治判定还要经历反复的讨论,才有可能取得较为合乎实际的看法。而历史的检验,将是更重要的。谁也不能保证真理总在自己手里,保证真理只在某些人手里。文学史、批评史都证明,简单化地对待复杂的艺术问题,十之有十要出现大问题。政治,推动历史进步的政治,可以帮助人们更积极地生活,却不能用来简单地处理复杂的文艺问题。
  这里,我愿以自己的思考,为智者提供理论分析概括的材料,求教于各位读者。
  
  注:
  ①王先霈主编:《文学批评原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版;凌晨光:《当代文学批评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本文写作参考了这两本书和另一本书(《文学理论》刘安海、孙文宪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
  ②③参见余三空《诗歌教材之争》,2000年10月28日《文艺报》。
  ④陆震:《“清官意识”与〈生死抉择〉》,《社会科学论坛》2001年第7期。
  ⑤何国瑞:《歌颂革命暴力、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文艺——社会主义本质论之二》,《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何国瑞先生后来又针对易竹贤、陈国恩的文章《〈丰乳肥臀〉是一部“近乎反动的作品”吗?》,进行反批评,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见《评论〈丰乳肥臀〉的立场、观点、方法——答易竹贤、陈国恩教授》,《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⑥易竹贤、陈国恩:《〈丰乳肥臀〉是一部“近乎反动的作品”吗?》,《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⑦余杰:《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文学报》,2000年3月2日。文波:《“二余之争”及相关评论》,白烨选编《2000中国年度文坛纪事》,漓江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⑧参见韩小蕙:《一场文学批评引出的话题》,愚士选编:《以笔为旗——世纪末文化批判》,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
  ⑨被称为“国际工人运动杰出战士,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葛兰西,在论及艺术与政治时指出,“政治家施加压力,要求他那时代的艺术反映一定的文化世界——这只不过是政治行动,而同艺术批评毫不相干。”(葛兰西:《文学批评的准则》,《论文学》第14页,吕同六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7月第1版)葛兰西对艺术批评与政治行动的区别,为我们区别政治批评与政治行为,提供了积极的启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