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5期
朦胧诗:一代人与一代诗的崛起
作者:李润霞
一代诗的崛起
"朦胧诗"的崛起不仅代表着一代人的崛起,更标志着一代诗的崛起。本文主要从现代主义艺术倾向的崛起考察朦胧诗崛起的意义,所以一代诗的崛起也即现代主义诗歌的重新崛起。现代主义诗歌的崛起在此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指"朦胧诗"是中国新诗20世纪三、四十年代诗歌现代主义倾向的一种再现,另一层意思是指"朦胧诗"是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艺术倾向的一种暗合。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现代主义诗歌倾向并不涵盖每个诗人,也不是指一个人的所有诗作。
"朦胧诗"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流变过程,在它从文革"地下诗歌"酝酿、形成的过程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都可以在这一诗群中找到它们的主人。比如食指偏向于古典主义的典雅和浪漫主义的抒情,黄翔、哑默更注重现实主义批判与浪漫主义的理想追寻,根子、多多则早在1970年代初中期就已经表现出了极为纯粹的现代主义诗风,北岛的诗歌带有从早期浪漫主义向后期现代主义过渡的明显痕迹等。可以说,在一个诗潮内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创作原则与艺术取向是多元并存、互相渗透的;而在同一个诗人身上,也会出现这种多元并存的现象。比如北岛,早期〖JP3〗(文革时期)的诗作明显带有浪漫主义的抒情色彩,而后期(文革后)〖JP3〗的诗作却抑制感性的抒情,理性思辨色彩占了主导,充满现代主义的怀疑主义和智性色彩。
另外,朦胧诗也并不是沿着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直线轨道递进发展的,而是在互相交叉、反复中不断向前推进、共同发展的。比如在继食指的浪漫抒情之后,根子、芒克、多多等代表的"白洋淀"诗人就在现代主义艺术园地做了实验,并写下了相当出色、极富现代主义品质的作品,而其后的方含、顾城等人仍在写着浪漫的谣曲。而当同时代的黄翔融注对现实政治的思考与狂飙突进的激情点燃启蒙的"火炬"之时,哑默却对艾略特等现代派大师及其作品不感兴趣,仍然沉浸在充满古典趣味的音乐家、文学家泰戈尔、普希金的诗行里。直到1980年,他才看到艾略特的著作,但是,他的感觉是:"看了艾略特的《荒原》说实在话,我不喜欢,我不理解这样的诗怎么会轰动西方和世界!也看了他的《传统与个人才能》,真奇怪,他的一切见解与看法都与我正好相反!他太消除自我,太要求客观,太近于机械。而这一切正好是我认为诗人和诗必须忌讳的。但在'历史感'的观点上,我赞同。总之,我不喜欢艾略特。"21据顾工说顾城在文革中初学诗歌写作时,也并没有得到西方现代派的滋养,既没有接过中国新诗中新月派的衣钵,也没有受到西方现代派的冲击,他"是在文化的沙漠,文艺的洪荒中生长起来的,他过去没看过,今天也极少看过什么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派、荒诞派……的作品、章句。他不是在模仿,他不是在寻找昨天或外国的新月,而是真正在走自己的路--"22但是,并不排斥艺术上基于共同的诱因而产生隔代的遗传、沟通与契合。这也就是顾工所说的顾城的诗歌与外国现代派、中国现代派之间达到的"心有灵犀一点通"。23
事实上,朦胧诗是一个复杂的具有多种艺术倾向的诗歌潮流,它并不简单等同于"现代主义诗歌",也不能用贴标签的方法为之冠以"现代"二字了事。这是首先需要澄清的,但同时也必须正视这样一种事实:朦胧诗确确实实在诗歌观念与创作实践中沟通了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关系,带有明显的现代主义倾向。早在《今天》的油印本中, 已有论者对这种新型的诗歌发出了"西方的恶魔侵入了中国诗坛"。24许多诗人表示出对现代派诗歌技巧的心仪,并转化为诗歌创作中的摸索与实验。朦胧诗的发展历史和艺术规律再一次证明了现代主义的确适合表现精神的痛苦、内在的孤独感,它往往产生于信仰危机或价值崩塌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导致了心灵的绝望。"朦胧诗"对废墟时代与废墟文学的思〖JP3〗考也为诗歌走向现代主义埋下了思想的诱因。
如果说,朦胧诗的很多诗人在文革"地下诗歌"创作中表现出的现代主义倾向还是潜在的、不甚明显的,或者说是无意识地与现代主义达成了某种艺术倾向上的暗合。那么,在新时期以后随着国家政策的开放和中西文化、文学交流与渗透的加剧,促使他们主动地、有意识地学习和运用西方现代派诗歌的一些技巧,从而使这时期的诗歌极为明显地表现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各种表征。比如北岛在文革时的创作更多地表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并且初步显露了一些现代主义风格的征兆,而在新时期政治、文化解禁后的创作,尤其是1978年后的创作风格几乎完全转向了现代主义的诗歌实验。意象派、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手法广泛体现在他的诗歌中。正因如此,他的诗歌《和弦》刚一发表,就被认为是"在语言和格律上打破了传统诗的程式,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也突破了传统诗特别是现实主义的框框。《和弦》所代表的新诗或现代诗同欧美的现代主义有许多类似之处"。25可以说,在现实主义一统的中国当代诗坛,现代主义一直像个不受欢迎的天外怪客。然而,朦胧诗却显示出了一种艺术的"越轨",它僭越的是诗歌艺术中被规范的秩序和法则,在寻找最恰当的艺术表现手法时,朦胧诗人找到了现代主义这一背叛当代诗歌主潮的最佳方式。对他们而言,现代主义更像是通往艺术自由的捷径。
从诗歌的主题与内涵上看,朦胧诗人大多注重挖掘人的内心世界,注重深层次的灵魂探险,从现实外物转向了心灵世界的揭示。带着呻吟、反思和对痛苦的超越,朦胧诗与其他文学体裁一起表达了历史创伤对个人、民族所造成的伤痛。"文革后期,许多经受过种种磨难和锻炼的青年诗人,怀着沉重的忧患感和人生理想,他们的个人命运与整个民族灾难相撞并联系在一起,在创作之中显示出了高尚而坚贞的品质,敢冒杀身的危险, 向黑暗的专制势力投射出了密集的火箭般的诗篇,为中国诗歌冲开了一道透亮的裂口,地火随即喷了出来。"26朦胧诗就如运行不息的地火终于喷出地表一样,为新时期沉寂的诗坛燃烧了第一把火,为经过文革战争的新时期文学重塑了新的高度。
从艺术技巧来看,朦胧诗各个时期都涌现了大批自觉、娴熟运用现代派诗歌技巧的诗人。现代派诗歌技巧大量出现在朦胧诗的作品中,象征、意象、蒙太奇、意识流等手段随处可见,构成非常成熟的现代主义诗美的奇异景观。
诗歌面临着形式的危机,许多旧的表现手段不够用了,隐喻、象征、通感、改变视角和透视关系、打破时空秩序等手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前景。我试图把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引入自己的诗中,造成意识的撞击和迅速转换,激发人们的想像力来填补大幅度跳跃留下的空白。另外,我还十分注意诗歌的容纳量、潜意识和瞬间感受的捕捉。27
这是北岛自陈的诗歌写作手段,它透露出的信息正是对现代派诗歌艺术技巧的运用。事实上这种特征不唯北岛独有,而是当时许多朦胧诗人所奉行并表现出来的艺术手段,其中与意象派诗歌有着极为相近的艺术表现手法,暗合了西方意象派的某些手法,比如重视直觉表现等等。与"白洋淀沾点边"的朦胧诗人严力谈到他们当时诗歌中的现代主义时这样说:
顺便说一句关于所谓朦胧诗的问题, 当时我们既想用现代的手法但又下意识地担心因文字而被定罪,所以写的时候会多拐几个弯,但那股被压抑的忧愁气氛在诗里从头贯穿至尾。现代手法或称对西方现代诗的模仿反过来让我们对放入的情感有种慰藉,就好像这种形式才是适合灵魂躺进去休息的躯壳。28
严力在这里提到的"多拐几个弯"实际就是现代主义诗歌的一个很常用的手法。他们不再使用毫无诗意和诗味的大白话,而在意识形态控制极端残酷的文革"文字狱"中,他们自然也不便把对社会的不满和反抗情绪过于直接地袒露在文字、诗行中,所以暗示、象征等"拐弯"手法就成了非常通用的艺术实验。
朦胧诗的现代主义倾向是一种"中国式的现代主义",它是融汇中国本土特征的现代主义,是把古典诗歌、中国现代新诗传统与西方现代派诗歌融汇在一起的现代主义,是传统与现代结合、本土与西方融汇的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综合的现代主义,也可以说是一种开放的或多元的现代主义。如果我们仔细辨别,就会发现朦胧诗的现代主义倾向打上了非常鲜明的本土色彩,有着非常明显的现实主义的底色,但又绝不是西方现代主义的重现和复制,它与西方现代派并不完全等同;而是一种中国与西方交叉、糅合的产物,也是对中国新诗现代传统的螺旋式上升。新诗潮植根于本土深厚的现实语境和当代政治文化背景,也没有脱离自己作为"这一代"的全部精神立场,所以在朦胧诗里,可以真实地看到历史创伤、时代图景、一代人的心灵诉求和震惊体验。"以'朦胧诗'而论,80年代中国的新现代主义既有别于西方的现代派,也不同于二、三十年代的新月派旧现代主义"。"他们既没有西方某些现代主义文人的玄学味和典故癖, 也没新月派某些诗篇的贫血症。……他们既是正统文艺观的叛逆者,又有意无意地继承了古老文化传统的精华"。29它表现为一方面既吸收了古典诗歌传统中的简约、含蓄、婉约、曲折为美的审美方法, 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现实参与感;另一方面它并未完全忘情于现实世界,在理性中跳跃着感性,在绝望与颓废中隐藏着对现实人生的提升与希望,对历史质疑的同时也包含着民族未来和自由精神的寄望。可以说,朦胧诗并不是纯粹西方式的现代主义诗歌,而是现代主义在当代(新时期)文学走向现代主义的最初发轫,是带着中国现实特色的现代主义诗歌。
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一个启蒙时代的崛起,这一崛起同时又是对"五·四"的回归。在某种程度上,朦胧诗实际是继承"五·四"未完成的历史任务,对"五·四"遗留下来的主题进行重述。设定了"五·四"作为历史参照,可以发现在经历了文革巨大创伤的噩梦之后,新时期与"五·四"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一切都令人想起五四时代。人的启蒙,人的觉醒,人道主义,人性复归……都围绕着感性血肉的个体从作为理性异化的神的践踏蹂躏下要求解放出来的主题旋转。""一个造神造英雄来统治自己的时代过去了,回到了五四时期的感伤、憧憬、迷茫、叹惜和欢乐。"30朦胧诗所承担的是继续进行反封建的思想斗争和国家民族的现代化诉求,它张扬的仍然是启蒙主题(或启蒙变题),尤其与"五·四"相同的是,文学现代化的长旅也是在整个社会向现代化迈进之途开始起跑。
综上所述,朦胧诗的崛起不仅是一代人的崛起,也是一代诗的崛起,更是一个时代的崛起。尽管从朦胧诗公开崛起的历史看,它的史程并不长,高潮的时间段也很短,但它的创作成就却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和深度,造成的文学影响也相当深远,它也曾被认为"如五四时代的散文诗一样,朦胧诗确乎是这个新时期的第一只春燕,它们最先喊出了积压已久的酸甜苦辣和百感交集"。31许多朦胧诗人虽是文学史上迟到的入场者,然而一旦入场,他们就以其诗歌艺术与思想的存在而留下了自己的身影和名字。中国新诗史终会为他们留下醒目的位置,并刻下属于他们这代人深深的、带血的脚印。
① "朦胧诗" (英译为"Misty Poetry")得名于章明的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载《诗刊》1980年第8期。
②③顾城《"朦胧诗"问答》,载《文学报》1983年3月24日。
④⑨151920徐敬亚《崛起的诗群》,载《当代文艺思潮》1983年第1期。该文作于1981年,然而迟至1983年才发表,相当于是对1980年诗坛出现新变的宣言与总结。尽管现在看来,其中很多诗歌的创作时间表明需要提请注意的可能是1976年或1970年,甚至更早,但我们仅从"朦胧诗"的命名和崛起的角度而言,1980年的确是一个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