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5期

朦胧诗:一代人与一代诗的崛起

作者:李润霞




  ⑤比如李泽厚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说:"历史终于翻开了新的一页,十亿神州从'文革'噩耗中惊醒之后,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一代(即"红卫兵"一代)的心声就如同不可阻挡的洪流,倾泄而出。它当然最敏锐地反映在文艺上。"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第255页。
  ⑥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载《光明日报》1980年5月7日。
  ⑦刘登翰《一股不可遏制的潮流--从舒婷的创作和争论谈起》,载《福建文艺》1980年2期。
  ⑧谢冕《失去了平静以后》,《诗刊》1980年第12期。
  ⑩11[美]乌尔利希·威斯坦因(Ulrich Weisstein)《文学史上的分期和运动》,转引自《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组选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24页。
  12艾青《从"朦胧诗"谈起》,载《文汇报》1981年5月11日。
  13《这一代》创刊于1979年1月,原拟由13所大学中文系、新闻系轮流主编的方式联合主办的文艺杂志,但仅出了一期残缺的创刊号即被勒令停刊,这份刊物残缺的主要是第65-80页的诗歌部分,包括徐敬亚的《罪人》、黄子平的《脊梁》、王小妮的《闪》、超英的《沉默的大游行》、黎萌的《梦中走过的路》、马良等的《青春圆舞曲》,以及一篇索谦的杂文《杂文与打狗》,另外,第96页之后的日本电影剧本《犬神家族》亦被抽除。贵州大学中文系主办的《崛起的一代》创刊于1980年,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最初写于1981年1月。
  14十三校《这一代》创刊协商会全体代表《写在创刊号的前面》,载《这一代》(创刊号),武汉大学中文系《珞珈山》编辑部主办,1979年11月出版。
  16黄翔《致中国诗坛泰斗--艾青》,载民刊《崛起的一代》第2期,贵州大学中文系主办,1980年12月油印。
  17Martin Singer《educated youth and the Cultured Revolation in China》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71),P31。中译转引自徐友渔《西方学者对中国"文革"的研究》,载香港《二十一世纪》,1995年第10期。
  18北岛《答复》,载民刊《今天》总第9期的"诗人谈诗",1980年7月出版,油印。
  21摘引自哑默写于1980年8月6日的日记,未刊手稿。
  2223顾工《两代人--从诗的"不懂"谈起》,载《诗刊》1980年第10期。
  24洪荒《"新诗"--一个转折吗?》,载《今天》文学研究会内部交流资料之三,1981年油印出版,第13页。
  2529吴千之《看不懂?使劲看!--读几首朦胧诗兼谈现代派艺术》,原载[美]《知识分子》1985年4月春季号,
  《中国》1986年第2期摘引。
  26牛汉《苦思中国的新诗--〈新诗三百首〉代序》,引自牛汉著《命运的档案》,武汉出版社,2000年版,第167页。
  27北岛语,载《上海文学》1981年第5期的"百家诗会"。
  28严力《我也和白洋淀沾点边》,载《诗探索》1994年第4辑。
  3031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第255页,第257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