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6期

试论80后文学命名的意义

作者:江 冰




  第二,80后也不完全等于“偶像派”。因为,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的“偶像派”其实有两种类型,一是所谓青年“另类”文化和叛逆精神的偶像,一类是青春派风花雪月消费文化的偶像。比如,张悦然、周嘉宁这些“好孩子”只是“哈佛女孩”的翻版和“美女作家”的延续,不过更温和,“美女”换成“玉女”罢了。这样说,有些苛刻,张悦然毕竟还有《葵花走失在1890》佳作几篇。但深究下去,他们作品的精神实质与春树、韩寒还不是一路。说通俗一点,“坏孩子”是另类,基本归属80后,“好孩子”则大多属于商业化的“偶像写作”。
  第三,所谓“实力派”完全可以同所谓“偶像派”分道扬镳。道不同不相为谋。从目前的创作实绩看,“实力派”几位代表显示出一定的实力,读读蒋峰的《维以不永伤》,就不难看出他们在先锋的道路上已艰难地摸索了很久。但从整体上看,“实力派”并没有走出创作前辈的影子,从文学思潮和创作手法上尚未呈现更新的艺术经验,也没有某些媒体评价得那么具有实力:“与经典的写作拉近了距离”,“文坛已到了以80后作家为中心的年代了”。我认为,他们不但离经典就是离当下文坛的中心也还有不短的距离,“实力派”既然坚定地拒绝商业化、明星化,那么大可不必为“命名”所累。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因为路很长,得有耐心和韧劲。
  简而言之,不必让80后的命名“无限扩大化”地蔓延,不必让争论旷日持久,何况,命名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其本身并不一定那么举足轻重。
  马原先生在他主编的《重金属》一书中重提“1984“,让我回到那个恐怕再也不会重现的“激情岁月”,那是怎样的一个年代!后来者即使通过史料和讲述,也很难体会当年的情景,文学人的悲壮、慷慨、激情、热烈,文学旗帜如三月春天的遍地鲜花,文学口号如百鸟齐鸣的森林交响乐,“文学创新像一条疯狗追着人跑”,文学新潮一浪盖过一浪,从“各领风骚二、三年到各领风骚二、三月”……20年不长也不短,潮涨潮落,大浪淘沙,无意义的自然消退,有意义的自然留存,好作品终如海中礁石历经岁月淘洗,海涛拍击,巍然屹立。所以,以“网络写手”、“新概念”乃至80后包装出来的写手们尽可各自发挥,各人头上一片天,各行其道,各擅其长。时代已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时代也已经容忍了“出名要趁早”的口号,那么,你要在文学创作的路上走下去,重要的不是发言,重要的是不停地去写,重要的是写出真正属于你的具有原创性和新经验的优秀作品,还是“好作品主义”好!
  最后,让我们为“命名”小结:20年后,今天的这批80后写手们,无论“偶像派”还是“实力派”,假如都没有拿出堪称经典的作品,那么,2004年关于“命名”的具有戏剧性变化的事件,仍然可以成为一种文学现象载入文学史。其意义在于从一个侧面解读了当下中国文学界的心态,并且成为从网络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群体生存状态的一个写照。
  我以为,“80后”命名的意义至少在此。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