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论电视剧创作中现代传播意识的缺失
作者:熊晓萍
现代传播十分重视受众,因受众既不是一枪就倒的“靶子”,也不是呼风唤雨的“上帝”,而是构成传播过程的重要环节,受众既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译码者,又是传播活动的参与者、反馈者。没有受众的参与和积极反馈,大众传播将不复存在;电视剧不重观众需求,制作者纵是花再多的气力,也是无人喝彩。
编剧只有将受众视作完成现代传播必不可少的因素,真正将“受众”放入心中,才能减少“傲气”,沟通受众,实现对话。当然,这里所说的“对话”,还包含着对受众的一种尊重。中国大陆的电视编剧与海外编剧相比,输人一筹的往往不是文学思想,而是平凡的日常生活,以及对大众百姓传统心理的细致描写。仔细琢磨日韩电视剧,民众的日常生活被写得有滋有味,有血有肉,令人回味无穷。究其深层原因,还不仅仅在于编剧对生活和人物的熟悉,以及表现的生动性,而在于对人物更丰富情感类型的提示。那些在我们电视剧中表现粗糙甚至匮乏的情感,比如痛苦之后的忧伤,比如悲伤之后的忧郁,比如令人怦然心动的羞涩,比如迟疑、彷徨、犹豫,这些属于更加细微层次的情感类型。打一个并不十分妥当的比喻,中国电视剧大多使用三原色,复色太少,而韩日剧则在原色的基础上,有更多的复色,更多的中间色调,过渡色调,色彩更加丰富,色调更为复杂。因此,当中国的观众不能在国产电视剧中获得更多的情感慰藉时,韩日剧就成了一种补充,因为后者提供的“情感消费”更丰富,更温馨,更贴近人性,其传播也更加有效。
这不仅仅是技巧问题、观察力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立场和态度——民众的立场和尊敬传统的态度,以及对人——每一个普通人的真正的尊重。而这些不正是要在尊重受众的心态中完成的吗?也许,这正是现代传播意识对我们深刻而丰富的启示吧?!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
①引自《南方都市报》2004年9月20日
②参见高小康《大众的梦》第96-97页,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③王朔《无知者无畏》第8页,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④参见姚里军《中西新闻写作比较》第109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⑤曹聚仁《文坛五十年》第8页、83页,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