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诗路.情缘

作者:王立宪




  诗路:心灵的舞蹈
  
  我愿意去旅行,尽管向北我最远走到黑河,向南最远走到长春,但我珍视每一次旅行,有时哪怕只是百里甚至几十里的旅行。打破了平时有些凝滞的状态,我的诗思便动起来,那是心灵的舞蹈。
  最初的旅行不是为诗,而是对城市的向往。七八岁时我最向往齐齐哈尔,那时祖母在齐齐哈尔给当医生的姑姑看孩子,我想念祖母,更想看看城市公园里老虎和大象。深埋在心底的盼望终于开成了我脸上的欢笑,祖父领着老姑和我可以去齐齐哈尔了。那是一个冬天,我们先是坐汽车到海伦县城。县城已亮起了清冷的灯火,街旁有一些卖糖葫芦的人。从城西到城东近八里地,我和与我同岁的老姑跟在祖父的身后,望着他高大的身影,我们走得起劲儿,一串踏雪的声音踏破了小城的寂静。到城东的火车站时,我们都已是满脸霜雪。坐在火车站里,我们等晚上十一点多发往齐齐哈尔的火车。那是怎样的等待啊,仰望头上的大钟,就是困了也不敢睡得很沉。谢天谢地,终于等到了剪票的时候,我们迎着老北风踏上了北去的列车。多雪时节的这列火车,载着许多人的梦想。赵家、通北、赵光、北安……一个个站过去了,我心情急切,恨不能生出一双翅膀来。车窗上一片银白,但我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窗外的灯火。那么多的人先于我们下车了,在快要到齐齐哈尔时,车上已没有多少人。那时,我说不出我的感觉。39岁那年,我想起童年时的这一幕,不禁情从中来:“看别人手中的书越看越薄/想车窗外的雪越来越厚/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注定了我要成为一个诗人/注定了我要在倾诉里走过一生。”
  这是一首写在几年前的诗。
  
  雪野上站立的白扬
  总像是为我们数着行程
  总像是让我们心中有数
  
  小心翼翼的车
  提防着溜滑的雪
  车上的人又在提防什么呢
  姓氏相同和不相同的人
  尽管被座位规范
  却都在想着各自的事情
  
  谁的瞌睡越来越深
  谁闭上眼睛意识还醒着
  吃奶的孩子他要长大的
  那时他也要为一趟车的到来
  在穿越雪野的道路旁久等
  
  一只被追赶的野兔从车前跑过
  在我们的车后
  是时间的猎人
  
  那是几年前的一个冬日,我去绥化见一个朋友。从我所在的县城到绥化不过160里,但这条路我从师专毕业后就再也没有走过,坐上汽车后我有一种新奇感。我喜欢隔窗望雪,那是一种难以言传的享受。一棵棵白扬从眼前闪过,我的行程活起来了,它们也活起来了。路上有雪,车开得不算快。车上都是些素不相识的人,其中还有抱着孩子的妇女。人们很少说话,似乎提防着什么,又似乎在想着心事。也有闭上眼睛假睡的,包括我自己。当时我就萌生了写首诗的愿望,而且最后一段的诗意已具雏形。这首诗有几方面值得一提。一是它的虚化成分。由野兔的被追赶想到我们被时间追赶,这样写有诗意,有韵味。其实,我当时也没有看到野兔,这样写,是一种需要。诗里如果没有这种东西,那就不称其为诗。表面看“一只被追赶的野兔从车前跑过”是写实,但你如果和后面两句联系起来看,就不难体会出它的虚化特点。二是这首诗很注意前后的联系。由白杨“总像是让我们心中有数”,到车提防雪,再到人的提防,想着各自的事情,由闭上眼睛意识还醒着,到联想吃奶的孩子将来在路上的久等,诗意由此酿造出来了。三是这首诗的内在韵律感。这是一首没有押韵的诗,但你读起来却感到一种韵律,就好像你也坐在车上的那种感觉。泰戈尔说:“无论是散文还是诗都有自己内在的韵律。”我的理解是,内在的韵律必须是跳跃的情感,那种四平八稳,那种费尽心思的押韵,都和诗的内在韵律无关。
  我有一首诗叫《扫落叶的人》,此诗创作于一个秋天。那还是在“十一”回老家的路上,我看到一些人在路两边的沟中扫落叶,从而萌生了写这首诗的念头,“落叶”这一题材并不新,这方面的东西也不少。我总觉得诗人每写一首诗,都应力求写出独特的体验来,当然这依然离不开观察和思索。我写这首诗时,一是把扫落叶的人放在“世界”这样一个背景上。比如第一段通过对比写平凡人的艰难处境以及他们为生存所做的努力,比如最后一段“看世界的我”对平凡的人的情感。第二点是抓住几个意象。比如“沟壑”这个意象,为什么要写它呢?我觉得诗顺其自然很重要,从这“自然”中发掘出新意更重要。“你们站在沟壑里”,既符合自然常态,又使人们想起沟壑原来是人们很难想起和容易被忘记的地方。比如“道路”这个意象,我在前面加上“善于表白”四个字加以修饰,使之同下一句进行对比,表现自己在看到沟壑中的人的时候一种真实情感,把一种不易表达的情感压缩在这两行之中。比如“大树”的意象,它其实是象征着一种高贵的情怀,这“叶子”也就是高贵情怀的具体体现。
  我愿意旅行,这条路使我的眼光放得远些,使我在世界的意义上思索人间冷暖,也使我不断地检查自己,使我少了几分冷漠,多了几分善良。我庆幸我在这路上多了许多敏感,如果没有这敏感,诗人还能写诗吗?
  由于条件的限制,我很少有出去的机会。我羡慕那些远行的人,羡慕他们大海边轻飏的头发,羡慕他们大漠中的一脸风尘,羡慕他们在黄土高原上的神圣忧思,羡慕他们长河落日下的历史感怀……正因为重走红军长征路,诗人马合省才有了诗集《苦难风流》。他在《只是一点身世》这篇文章中说:“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从江西瑞金走到陕北吴起,一路串连起十多个省区。沿着万里长城,从河西走廊的嘉峪关走到渤海之滨的山海关,一路串连起六七个省区。……丈量万里路,胜读万卷书。真的,人生其实是在路上,在路上回顾历史,在路上瞩望将来,在路上正视现实,在路上留下自己生命的痕迹,使灵魂的投影产生力度和分量。面对那些神圣庄严雄浑朴素的历史风景,同墓地与石碑对话,对断墙与残壁追询,我有了出奇的自卑也有了出奇的自信,我有了出奇的激动也有了出奇的平静。”简直妙极,在这里我的任何解释都是多余的,我只愿写诗的人出去旅行吧。
  情缘:北方的乡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李白的乡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是崔颢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是余光中的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这是席慕蓉的乡愁。
  “多年以来/我们已习惯于过清淡的日子/习惯于用高粱酿酒/招待客人/我们用冷水搓身/于一滴露水里/寻找山歌的音韵//父亲二十年前离开我们/我们在草堂安身/进山出山/围绕瘦弱的母亲//我们内心的善良由此开始/同情弱者/资助清贫/我们的邻居/都是一些质朴的公民/他们赤膀劳作/用汗水与巴掌教育后人/我们沉默着站在他们当中/犹如躲进一条无形的伤口/并且越陷越深”,这是丛小桦的乡愁。
  一个真正的诗人不能没有乡愁,这乡愁的具体表现就是诗人对故园的怀恋和热爱。诗人马合省曾说过这样的话:“我的记忆里有着多么珍贵的家园(它给了我灵性,使我拥有我的诗的远方的家园),那个豫北平原上千万个村庄之中的小村庄,那弯弯的村路上那弯弯的车辙里留着我童年的回声,那老国槐的树荫下坚定地站着哪儿也不走的一口老井,它滋养了我的生命之初,教我以最简单的战胜最繁杂的,教我以真诚的心问询和回答四面八方。不变的心便是良心。不愧对家园便是不愧对祖国和世界。”这话多好啊!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