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作为沧桑支流的家族史

作者:林超然




  云姑与川上一郎生子仲亭,堂姐是仲亭的遗腹女,仲亭的一生短到来不及与开朗的图画老师结婚。尴尬的身世使可怜的堂姐“一辈子就跟没活过似的”,单调机械的生命现实使她觉得“自己也活得太久了”,这是对人生的彻底绝望。“我奶奶在她身后哏儿哏儿乐:‘买洋蜡的不来你跑不了,你跑不了……’。”她们都被一种宿命束住了手脚,变成行尸走肉了,生命早已被榨干了水分,我们看到世上用呼吸证明的另一种死亡。“在这个阳光炽热的正午,在这个大都市的幽暗的海底礁丛中,在一个螺蛳壳般的小杂货店里,两个女人久久地枯坐着……”这已然完成了一个轮回,两个女人其实是一个女人,堂姐不过是永远接踵云姑的影子,女人的故事始于杂货店又终于杂货店,这也极像是给更多女人的设喻。
  唐玉华几乎是一个当代弃妇了,可连儿子也对她没有一点同情。卫冕“每次回来,母亲总要流泪,絮絮地说一些过去的事情,父亲对不起她,这使卫冕烦透了。谁对得起谁呀,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自己对得起自己就行了,总要别人对得起你,岂非天真的昏话”,“他要用八千块钱证明,他卫冕总算对得起母亲”。一切酷似写实,所以越发让人战栗。
  现代青年知识女性心灵的幽闭更加令人不安。开放是表面的,自闭才是实质,卫婉一群就是明证,她们自诩的成熟包含了太多的假想,根本不堪一击。且来看女大学生卫婉的性认知:“我曾对此有过很多的想像,这些想像来自我的阅读经验,来自电影、电视、录像和互联网,来自同性和异性的戏谑与交谈,来自一个渔色者露骨的情书,也来自一个被我拒绝的恼羞成怒的求爱者的一封羞辱和谩骂的‘伊妹儿’……”尽管这些“多得像树上的叶子”,但太过芜杂无序,与真实之间到底隔着万水千山。
  卫婉们在知识面前竟表现出了一致性的眩晕。姜那本论著扉页上写的“献给W,我的神,我的爱……”把她们一一俘获。卫婉也能想个明白:“卫、吴、汪,它是我们三个姓氏的第一个字母,我们谁也不是他的惟一。况且W还可以指其它的姓氏,王、魏、万、武……等等等等。”女人在他那儿其实并无姓名,姜确有一种令人作呕的狡猾与下作,但迷失或被骗她们自己也要负责任,卫婉、汪们的自荐枕席,正是写给青春的悼词,时代已发展到今天,她们跪伏的姿势竟一如从前。她们流泪时,知识暴力正在一旁窃笑!
  还有一些穿场人物也给我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灰鸽子对卫冕的性启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成人方式,把卫冕过早地拉入了成人世界,她忘了所有的成人都该是一个教育者,她忘记了他还在成长,她其实也是在自残。本与丈夫分居有年的基督徒毕明绮,为了拯救已难承受运动的非人折磨但求一死的卫元亭,再次呈上自己的肉身,这更像是她悲壮的自我献祭,她的生命耀亮之后,遗下了更为沉重的黑暗!金娃、银娃是新新人类的代表,作家用墨不多,她们对人世的冰冷让人背脊生凉,我们感到透不过气来。最新一代的女性,身上已无枷锁,可她们心在牢笼。
  有了家庭成了大老板成了能人之后的卫冕“改掉了许多毛病,惟一保留的是对女性持久的热情,但这不能算毛病,这是一个男人充满活力和生命力强劲的表现,所以现在看卫冕,他是一个很杰出的成功人士了”。这表明女人只是男人“性工具”的论调至今仍旧阴魂不散,悲剧的女性故事无疑仍将继续。还有那么多女性在受难,看来我们这个时代离文明依然很远。
  
  三、蓝色意象的幕后
  
  小说家都是不折不扣的象征主义者,而“色彩是象征主义者都偏爱的一种手段,被用来丰富他们的风格和更好地运用隐喻,同时色彩也成为了一种寻求和扩展语言的类比的创作欲望”。⑥我们早就承认颜色常与一种审美习惯甚至是民族心理契合,“蓝”无疑是这部作品的主色调,在中国文化传统里它曾是“寿”的同义词,在现代汉语中它更多的指“希望”、“生机”,但这部作品则反其意而用之,重重地倒向欧美语境。其实在西方“蓝”的义项也是复杂多元的,它可以指“忠诚、名望、纯洁、无形、逃跑、不幸、遥远、男性、软弱、排斥、神秘、剥夺”等等,但“blue”在英语里却是强调情绪“沮丧、忧郁”的常用修饰词。在这部小说里作家把自己的全部心事都托付给了蓝色,蓝色也是一种极富深意的判词。
  联系小说的题记:“还是这里,秘密的飞鸟/在历史的轰鸣之上/歌唱一个傍晚和它的记忆”,其援引的是博尔赫斯诗作《得克萨斯》中的几行,也许这首诗的结尾有着更加明显的昭示性,它更直接地让我们窥见作家的用意:“还是这里,这不得而知的/渴望的,短暂的事物就是生命”,作品中洋溢着一种空空荡荡,了无一物的空漠之感;蓝色更多地起到了一种弥合、清扫的作用,让一切喧哗归零。
  所有的抗争者最终都颓然跌坐下来。卫文琏是怀有报国之志的,他曾积极地投身革命,很想做一回共和政府的官,可革命失败了,他只好解甲为商,就在其大展宏图之时日本的飞机把他的房产变成了一片瓦砾,他开枪自杀。“命运之神要击垮一个不可一世的巨人就在覆掌之间,在你猝然惊愕之际,你已无可挽回地完蛋了”。卫仲亭的结局更让人心情复杂,他虽死在敌人的监狱里,却是被自己的同志掐死的。人生可以选择但命运不可以选择,命运可以选择但历史不可选择。颇有斗争经验的革命者、处决卫仲亭的策划者潘雨松逃过了敌人的枪口却在“肃反”运动中“畏罪”自杀。
  时间划下一个凄美的弧线,为的就是标出那种荒谬感,懵懂的苟活者也同样未被饶过。“我父亲身上半点儿也没有我爷爷和我二叔三叔的气质和秉性,他是高贵的乔木家族变异的灌木,他是鹰巢里孵化出的鹪鹩,他只想卑怯的小心翼翼的生活,可是,厄运并没有放过他”。在运动年代卫元亭一次次地被揪斗,他所遭受的残害一点也不比别人少。生如草芥日子寡淡无昧,什么也不惊动的他也没能得到灾难的豁免,这让我们更加心气难平。
  小说像一卷以家族为主脑的浮世绘,离得越近的时段,写得越圆熟、生动。梦靥终于过去的岁月,人与人之间再也没有那些怕人的仇视与设防,但心灵竟又多了隔膜。卫冕“离开那个楼区,来到大街上,他忽然有一种很惆怅的感觉。满街的车流和人流和他没有什么关系……”卫婉也有“我是谁”的诘疑、孤寂,“自小我就没了娘,我颠踬在这险恶而崎岖的世间”。“城市不是家乡,也永远成不了家乡,即使一个人在一座城市生活了一辈子,那也不是他的家乡,它只能算作人生羁旅的驿站。城市是变动和喧嚣的,你的邻居像鱼一样一拨一拨地更换,熟悉的面孔不断被陌生的面孔代替,一拨又一拨,一切印象如海滩上的沙迹,转瞬无踪。城市永远是陌生和凶险莫测的”。拒绝加入的现代人无家可归,他们是时代的一个个弃婴缺少归属感。
  历史和生活都有它们自己的逻辑,现代化也只能满足我们有限的期待,同时它还会带给我们些许沮丧。“现代性馈赠给我们一个分裂为诸多社会片断的世界,每一个片断都由其自身的规则所统治,不论这些规则是暗指的还是明示的”。⑦卫其宁说:“萨特的小说《恶心》描写的感受正是我们对于存在的体验,我们的存在是偶然的,无缘无故和无可辩解的,没有理由,没有方向,没有赋予它以意义的外在目的,因此生命是荒谬的……”从某种程度说这是作家在点题。再联系章一兰往书架上放书时,她让《当代英雄》挨着《复活》与《毁灭》,直取字面义,应是作家的有意安排。虽似无美丑判断,但客观的文字背后可见作家已然动容。
  我们明显地感到作家写的蓝不是那种闪闪发亮、晶莹剔透的蓝,而是滞重、浑浊的蓝,一种逼近“灰”的色彩,所以阅读作品时我们感觉沉闷、压抑。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主将之一洪子诚先生曾强调过韩国学者白乐晴的一句话:“我们更需要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而不是更需要卡夫卡。”⑧可谓意味深长,异化景观是作家之幸,而不是社会之幸!揭疮疤式的写作作家自己也不会是快乐的。也许作家过于专注写那些苦难了,他因忙于一把鼻涕一把泪,而忘记告诉读者这并不是世界的全部。当然小说也可只提供思想空间,不提供思想。
  “小说或许描述的是黑暗的世界,但让读者留在光亮之中。从这一点来看,小说是自由主义和人性的,是非指导性和暧昧模棱的,它专注的是人类的行为和动作的复杂性”。⑨小说读后是沉痛还是欢快,其实与它所及的内容并不直接相关,而是取决于作家是否处理好了沉潜与跳脱的关系,是否有一个健康、积极的立场。我们不能指望绝对自由,因为当代的自由指的就是一种生活于社会中的人可能希望尽力趋近但却很难期望完全实现的状态。这是一个现代人应有的心理准备和对世界的宽厚与耐烦。作家在小说结尾为这个家族设计了让人心上稍安的结局,足可见其良苦的用心。
  当下中国作家每年都要娩出逾千部的长篇小说,而在这浩浩荡荡的阵势里,我们可以断言周树山的这部著作,有雄辩的理由脱颖而出昂然加入那支令人艳羡的短短队伍。对家族历史的专注,对心灵的动情卫护,都使它的阅读者表情凝重。萨义德能够“在那些小说里发现一个纷乱但根本上自足的世界,一道抵挡日常现实种种焦虑的屏障”。⑩捧读《一片蔚蓝》,我们也有一样的感奋。《一片蔚蓝》当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晦暗的枝叶投下的是更加晦暗的斑影,小说只顾奔跑却缺少一点飞翔的气质,但其大开大阖的岁月卷轶,纷至沓来的人生轮晕,全部是我们回望来路的一种灵魂诉求,我们愿意为之振臂欢呼。
  
  ①《当代文艺问题十讲》,钱谷融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42页。
  ②《反对阐释》,[美]苏珊·桑塔格,程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16页。
  ③《我们的时代》,筱敏编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57页。
  ④《女人是什么》,[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著,王友琴等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6月舨,第24页。
  ⑤《自由秩序原理》,[英]弗·冯·哈耶克著,邓正来译,三联书店2003年8月版,第6页。
  ⑥《色彩的语言》,[墨]费雷尔著,归溢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lO月版,第74页。
  ⑦《后现代性》,[加]大卫·莱昂著,郭为桂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8页。
  ⑧《问题与方法》,洪子诚著,三联书店2004年2月版,第279页。
  ⑨《沉默之子》,[英]迈克尔·伍德著,顾钧译,三联书店2003年8月版,第2页。
  ⑩《格格不入》,[美]爱德华·W·萨义德,彭淮栋译,三联书店2004年12月版,第270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