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在博客中体验偶像生涯

作者:许苗苗




  分析木子美造成的偶像效应,其追随者主要源于两个群体:
  一个群体多为男性,他们抱着猎奇心态,真人真事的性记录无疑要比情色电影更富有刺激性。由于采用第一人称且引入大量实景,人们倾向于将《遗情书》当作实录,然而其文字的戏剧化程度却又令人怀疑作者是否用想像连缀事件。对于始终混迹于媒体的木子美来说,要做到“看起来真实”并不困难。《遗情书》的语言浅白实录,缺乏美感,当然,急于搜索《遗情书》的人也并不期望看到美。它填补了一代人在性知识和性经验方面的缺失,他们就像看拉洋片的孩子一般凑在网络的孔前,屏息凝视,沾沾自喜,自以为到达了一个无人了解的世界,以放纵的意淫缓解着出轨的冲动。他们关注着木子美的文字,成为其博客的常规阅览者。
  另一个群体以女性为主体,尤其是真实生活中在性方面有缺失的女性群体。性的话题是敏感的,也是禁忌的,男性酒桌上有黄段子,而成年女性却很少有交流性体验、讨论性问题的场所,个别两性论坛成了猎艳和卖淫的接头点。木子美的困惑因无处表达而逐渐被当作理所当然,她的文字把女性在性方面的被动地位转化为主导,从提问者转变成陈述者,不带感情,不温不火,理智而冷静地观察着男人的焦急、惊讶和尴尬,日渐冷冽的目光背后是对男性强势地位的嘲弄和对女性负罪感的抚慰。在现实中无处解脱的女网民们终于通过木子美发现了另一种女性形象。她风情万种,有着不可思议的吸引力,又真实地存在于某个南方城市,戏耍着身边的男人们。她是女人的偶像,是驾驭男性的代表和出轨欲望的实践者。
  一度很私人的性话题因其普遍性而被广泛关注,以往是私下地、偷偷地、各种媒体也因言论限度而只能在道德允许的范畴内进行讨论;现在却是公开地、坦然地、因网络的开放性而成了一个大众话题。言论审核依然存在,《遗情书》在“官方网络媒体”只能看到删节版本,然而在网人眼中这却无异于“此地无银”。在各种私人站点、P2P软件下载地址中,《遗情书》远远没有被遗忘。木子美以一个个性化博客的身份成为网络偶像,她有足够的资本笑看其后的追随者。流氓燕、竹影青瞳、甚至芙蓉姐姐,可以被称为木子美第二、第三,但真正的个性化偶像却只有一个。
  独特的话语空间,庞大的对象群体,个性化的形象,造就了博客偶像木子美。她的偶像化道路其实是一个利用媒体边缘话题,利用女性性话语缺失状态,而精心策划的成名圈套。而追逐其言论的网人们自以为在评价木子美,实际上却是早在木子美掌中的猎物。
  
  娱乐偶像
  
  博客既成网络新宠,作为网络媒体主流的门户网站自然不能错过。2005年,“搜狐”、“新浪”两大门户网站宣布增添博客功能,分别举行“博客大赛”,把竞赛当作兴奋剂注入网站的发展。“竞赛”换个词就是“选秀”,新的偶像将在一系列关于评比、竞争的活动中诞生。评选的桂冠戴在谁的头上并不重要,关键是获奖者从此将成为一个网络的符号,一个使概念具体化的偶像代言人。
  在一系列博客活动中,以新浪推出的名人博客最受瞩目。新浪博客名人中,被报导最多的两个板块分别是影视明星和作家学者,这体现了新浪博客的定位策略。利用影视明星等大众偶像,新浪的博客频道便充满时尚感和娱乐性,冲淡了原本精英偶像的严肃枯燥,也缓和了个性偶像的偏激色彩,能够招揽最爱上网的年轻人群围观。年轻人是追逐偶像最卖力的群体,也是网络聊天工具的热中使用者和各类论坛的主体力量。通过他们的口耳相传、EMAIL互发,可以迅速提高新浪博客的浏览量。另一方面,新浪读书频道继在网络文学热潮中推出《蒙面之城》获得专家和业内好评之后,坚持选题高品位路线,与大型出版社合作,陆续推出了多部有分量的文学作品、学术专著和热点新书,如余华的《兄弟》、李敖的《李敖有话说》、韩寒的《就这么飘来飘去》、陆步轩的《屠夫看世界》等。网络媒体的强大力量和传播范围对学术界产生了影响,新浪网在专业研究群体中树立了一定地位。此次博客功能上线,各栏目编辑发动人际关系,邀请了多位作家、学者入驻。以与大众文化偶像截然不同的形象争取高端访问者和研究者的视线。影视明星本来就是媒体的宠儿,他们的靓照倩影见诸网络能够带来点击量并不奇怪。而被传统文化认可的文人学者形象,在公众心目中还保留一定的神秘感,能获得与他们交流的机会却十分难得。尤其对于高校学生群体,与大师对话的过程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展现自已的聪明才智,不能说不是一举两得。因此,作家学者博客的读者面虽然没有影响影视明星的广泛,却更加稳固,不易流失,且在阅览过程中能够与作者互动,在博客内容方面有更广阔的发展基础。
  新浪影视明星博客中,包含了徐静蕾、李冰冰、张靓颖等人的页面。他们本来就是大众偶像,到了博客中更是如鱼得水,博客是他们的简易“粉丝俱乐部”,其访问量排名预示着该明星追随者的热情程度,追星族们在网络上比拼着热情,明星在没有大制作的空闲里发发生活随感,展示闪光灯之外更加自由的性格。徐静蕾虽然名列“四小花旦”,但其暴光率却远远不如赵薇、章子怡,无论扮演角色还是导演、制作,其作品始终不温不火,博得了好口彩,却缺乏大突破。在影视明星中,她是较早落户新浪博客的。虽然目前巩俐、杨澜、李亚鹏等更吸引公众的人物都相继进驻新浪,港台的伊能静、林熙蕾、齐秦等也不甘示弱地来招揽大陆观众,但由于占得先机,徐静蕾的博客访问量始终稳稳保持第一位。在其他媒体报道新浪明星博客的时候,也大多会提到徐静蕾,这无疑增加了其名气的提升。也许文字的表白与这类走亲和路线的才女型偶像更加适合,私家照片、明星趣事、与网民对话交流,其材料的真实性远远超过娱乐杂志,为徐静蕾赢得了广泛的人缘。
  郭敬明的博客是其官方网站替代品,当官网服务器出现问题时,新浪强大的技术背景和广阔的覆盖面便显示出了优势。郭敬明以“少年作家”身份为人们所识,但与文学创作比较,他似乎更愿意发布照片,博客中的文字也大多为游乐生活、日常琐事等。大多数关注这类少年作家的读者也乐于与人交流追星感受,他们品评着郭敬明和韩寒谁更帅,谁更具有亲和力的问题,像看娱乐新闻一样地看博客。青春作家是明星与作家的综合体,他们的博客是作者和读者共同编织的偶像梦,招揽人缘、获得点击、内容娱乐化、主体偶像化是明星博客的第一任务。
  新浪博客设立伊始,在显要位置推出了“余华博客”。一个产品上市,需要请明星来做广告;一份刊物初创,需要拉名作家来当顾问。余华的高调进驻,显然是应编辑之邀,来担任博客的领军人物。作为网络新事物的博客,要寻觅凸现人文色彩博客代表,什么样的人物才能担当这个角色?新浪选定余华并非偶然。余华与网络的渊源要追溯到1999年网络文学大赛之时,他曾以“榕树下”评委身份参与,网络写作于他,已经不是新鲜话题。但在其后的5年中,余华并未与网络有过什么亲密接触。为什么现在突然有兴致当起了“博客”?相对“写手”,“博客”这一概念听起来更加深沉厚重,网络大潮更迭急,一代新人换旧人,难道他是想在博客中拥有陈村在网络文学兴起时的地位?余华2005年8月刚刚推出半部新书《兄弟》,急需了解读者反应;新浪博客功能才刚出台,欲搭名人顺风车。你情我愿,一拍即合,余华的博客偶像地位逐渐确立了起来。
  “余华”这个名字在90年代初为我们认识。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我们看到了底层的挣扎和生命的艰辛。余华是一个朴实的作家,他受的教育不多,因而没有凌驾于读者之上的倾向,他的目光始终关注着普通民众的生活。他的博客是要延续其一贯的平民化风格,还是将给我们一个网络人物的全新形象呢?作为曾经的先锋派小说潮流人物,余华的残酷和震撼力革新过读者的视野,但在新颖却流于浅薄的网络阅读中,先锋派已然成为过去,随着余华语言的日臻成熟和技巧的逐渐熟练,青年先锋也日渐为中年作家取代。成名后有地位的博客余华除了媒体的更换,并未见其作品有何突破。在网络中面对快速浏览的公众,十几年前的先锋派很难吸引人。余华在博客中,进行了身份的转换,他不再是一个作家,而是文学路上的前辈,他不以作品示人,而倾向传道授业。不凌驾于读者之上的余华开始进入了师长角色,从创新作家到权威学者,也许这就是余华为自己设计的新形象。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