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跨文化认知与多元互动
作者:黄发有
西方汉学视野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中国本土视野之间,在方法论和目的论等方面都体现出不同的文化追求,两者的沟通与理解能够有力地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健全与完善。西方汉学界的内在差异,也使其研究具有多样性。不同的文化身份,也使西方汉学家选择了多元的精神姿态,比如华裔学者与西方本土学者之间,以及来自中国不同地区(大陆、台湾、香港)的学者之间,其价值选择都有微妙的不同。而且,西方汉学视野与中国本土视野的关系,受制于特殊的历史情境,比如美国汉学界几代学者的中国想象就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从夏志清到李欧梵再到王德威,他们与中国本土视野的关系经历了从对峙到碰撞再到对话的精神变迁,这对应于新中国从排斥西方到改革开放的历史进步。西方汉学界的努力,大大地促进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对外翻译与海外传播,促进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进程。另一方面,西方汉学界的趣味对于中国文学的创作与研究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典型如诺贝尔奖情结与话语模仿现象。西方汉学视野与中国本土视野之间的差异和互渗,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弹性空间,在相互的碰撞与对话中促进了信息的沟通,增强了自身的活力,为学科的生长孕育新的可能性。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文系)
①②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根本问题——评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普实克论中国现代文学》,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12页,第213页。
③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上卷,香港昭明出版社1980年版,第260页。
④夏志清《新文学的传统》,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79年版,第19页。
⑤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44页。
⑥李劼《施蛰存:生命在苦难中开花》,《粤海风》2006年第6期。
⑦刘禾《语际书写》,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91页。
⑧王彬彬《 胡搅蛮缠的比较——驳王德威<从“头”谈起>》, 《南方文坛》2005年第2期。
⑨程光炜、孟远《海外学者冲击波——关于海外学者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讨论》,《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3 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