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当前中国画创作的杂感

作者:刘振铎




  20世纪60年代初我到黑龙江省美协创作室任专职创作员,距今已四十多年了。那个年代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美术创作要反映生活,所以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几幅有影响的作品都是主题性人物画。如《社员都是向阳花》、《歌唱丰收》、《做个红色庄稼汉》等,这些作品有的出版年画,有的参加全国美展。到了70年代更进一步提出文艺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一时期创作了反映工业学大庆题材的《开发大庆的人们》,反映知青的作品《林海良材》,还有表现边防战士的《山河图》,这些作品分别参加了全国第四、第五届大展和全国年画展览,并在多种刊物上发表。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为了拓展自己创作思路,开始了对山水画的研究,跑了不少名山大川,画了不少写生,对于山水画的研究我是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前几年创作的《晶莹世界》、《白马、黑土、红云》、《北国秋高图》、《秋韵》等,分别参加了全国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和全国首届水墨画大展。回顾过去,这些已成为历史,今天人们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观念都在变。中国的民族绘画也应“与时俱进”,中国画家应该多一些历史使命感,为中国画的继承和发展尽心尽力。当前商品经济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有些画家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舍弃优秀而走向平庸。所以中国画的发展不容乐观。下面就我认为是问题的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创作
  
  众所周知绘画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那么创造靠什么呢?芽应该靠画家的“灵感”。所以经常听到有人说:最近没有“灵感”画不出东西来。那么“灵感”两个字又作何解呢?芽我认为所谓“灵感”就是人们平常说的想像力。所以绘画作品又是画家想像力的产物,中国有句成语:“心有灵犀一点通”,意思是说聪明的人,遇到外界的启发“灵感”就来了。“灵感”从生理上分析应属于人类大脑皮层的高级思维活动。这种活动靠什么来激活呢?芽应该是靠客观世界的各种活动的刺激。客观世界就是人类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艺界人士都懂得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画家要想创作出好的绘画作品,必需到生活中去,生活可以产生“灵感”,画家有了生活,就有了“灵感”,再加上高超的绘画技巧,具备这三要素,就可以创作出成功的作品。
  近些年有两句时髦的话:一曰找不到感觉;一曰找不到自我,这两句话我一直不知作何解。一个人的感觉和自我都找不到了那不是很糟糕又滑稽吗?我想是否可以将这两句话理解为通常说的“空虚”,如果可以这样理解的话,那就不用为感觉和自我冥思苦想了,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到生活当中去,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充实自己,用知识和绘画技巧把自己武装起来。要想成为一个画家?穴不是画匠?雪无其它捷径可走。
  
  二、关于作品
  
  何谓美术作品,是不是在一张宣纸上画上几个人或画满了山头和花鸟,就可以称得上是美术作品了?芽我认为决不是如此简单的事,一幅真正的美术作品,无论是人物、山水还是花鸟,作品里应该有一种精神,里面应该有故事,它可使人产生遐想,绘画是非生命形式平面体,但是,一件好的作品可感悟到它是有灵魂的,可以与之对话。中国当前的创作环境是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美术界的活动空前活跃,大大小小的展览会,各种类型的专业刊物,画册的自由出版,全国大中城市的大小画廊等等,但是很难看到感动人的作品。就是在五年一届的人们最关注的全国大展上,也见不到比较经典的力作。首先看看人物画存在的问题:当前所谓人物画作品大多数是在复制照片或画模特。无论是水墨人物还是工笔人物,无论是精加工还是细制作,画面上的人物都是呆呆的、木木的、傻傻的,既无个性又不典型,明眼人一看便知道是根据照片画出来的,美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应该是作者在生活中有所感悟而创作出来的,那才是活生生的有个性的形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是美术作品的完整性,应具备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和典型性格。离开这一原则就达不到对作品的要求。对于山水画,谢赫的六法中第一条就是气运生动,这是关键的一条,要求山水画要有气势,要有灵气,要给人以震撼。时下的山水画存在的问题是严重地脱离大自然,中国的山水画创作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现在一些山水画作品是用符号编织出来的,画面死板而没有生气,更谈不上感人了。近些年的花鸟画发展要比人物和山水画好,本人不想多涉及。
  
  三、关于生活
  
  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也是唯一源泉,六七十年代特别强调文艺工作者要经常不断地到生活当中去?穴也称到工农兵中去?雪,那时叫深入生活或者是体验生活,当时去基层深入生活,少则十天二十天多则几个月,有些专职文学家、艺术家在基层设有自己的生活基地。现在深入生活这一词几乎不用了,当前时髦的说法叫做“采风”,所以叫“采风”,我理解就是走马观花,戴上旅游帽穿上旅游服,挎上最现代的数码相机到基层走一圈,拍上几百张照片,画上几张速写打马回城了。所以在创作上就出现了复制照片的现象?穴特别是人物画?雪。这样画出来的东西怎么能感人呢?芽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我刚刚走上专业创作道路的时候,也是找不到“感觉”,不知道画什么好。1963年夏天省文化厅组织文化工作队到农村辅导文艺活动,包括京、评、话、杂、音乐、美术各行人员,组织上派我跟着下去,从七月份开始到绥化县农村,年底才回到省城。去了半年多的时间,走了不少农村,我这个画画的没有什么辅导任务,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搜集创作素材,画田间劳动,画打谷场上的热闹场面,画了大量的农民形象,有老农、生产队长、妇女主任、农村小学生等等。从夏画到秋从秋画到冬,半年多的时间画了一大堆的东西。回到城里画了两幅创作稿,一幅题为《社员都是向阳花》,画的是社员在地头休息时文艺宣传队为社员演出的场面;另一幅题为《歌唱丰收》,画的是社员在脱谷场劳动之余在场院自娱自乐的欢乐场面。这两幅画从起草到完成用了一年的时间?穴用工笔重彩的形式?雪,《社员都是向阳花》由黑龙江出版社出版年画,很受欢迎。《歌唱丰收》入选1964年全国第三届大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美术》杂志整版作了介绍。这幅作品文革前作为建国后优秀作品一直陈列在中国美术馆二楼。那时如果没有半年多的农村生活,我是不可能画出这两幅有影响的作品。正因为有了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了解,才使我的美术创作开了个好头。
  山水画亦然,李可染先生如果没有20世纪50年代的旅行写生,就不会有今天的李派山水。花鸟画家我想提一下云南的王晋元,这位画家前几年已经过世,他画的花鸟画是大自然中的大花鸟。l987年在北京国画创作座谈会上我们两人有一次交谈,他说20世纪60年代中央美院毕业后分配到云南,当他初次走进热带雨林时,发现天上地下铺天盖地全是叫不上名字的奇花异草,想画不知从何下手,在学校学到的那点技法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在云南这个天然植物园里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写生,最后总算画出了一点东西。我认为他的画是从生活中悟出来的,不是从故纸堆里抄来的,很可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