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终结 错位 原创

作者:许玉庆




  追溯中国现代批评的历程,我们发现自近代以来,中国学术传统伴随着古代文化的衰弱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重新建构现代中国学术体系就成为近百年中国学术的努力方向。在这种文化语境中,理论的引进是必要的,但是,这并不等于中国学术就此西方化,就此成为西方理论的演练场。原创性的理论建构必须植根在中国自身的文化土壤之上,才能开出自己的花朵。这是建立中国当代批评学的一种必然要求,是中国学人为人类学术批评做出的贡献。在谈及“第三种批评”时,吴炫明确表示:“‘第三种批评’虽然以寻求中国当代学者‘自己的话语’为终极目的,但‘自己的话语’不能被狭隘地理解为只能解决中国人自己的精神和文学问题,而应理解为是由中国当代学者向世界贡献了一种关于当代人精神和文化问题的理论。”{14}在一些文化仆从主义者看来,当下中国没有将来也不可能产生自己的理论,中国学人没有必要重新建构理论体系。但是,如果我们一味将中国问题的发现和解决的权力让位于西方,那么,当移植、阐释成为中国批评家的主要任务时,当代文学批评者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呢?
  新时期以来的当代文学批评,由于一味崇尚西方话语而造成了对一些真正问题的遮蔽,这种代价也许是文学批评转型期所必需付出的代价。“话语生产成规是一种文化栅栏。这种成规刻意地圈定什么,突出了什么;同时也无形地隐没了什么;清除了什么。这是话语生产的规约。”{15}因此,作为人文学科的当代文学批评,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追求事物本相的过程,这需要中国当代学者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不懈的努力来完成自己的使命。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雪
  
①吴炫《呼唤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原创性》,《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②[德]胡塞尔著、李幼蒸译《纯粹现象学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2年版。
③孙绍振《解读文学经典的意义》,名作欣赏,2003年第4期。
④[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齐世荣、田农、林传鼎等译《西方的没落》,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63年版。
⑤{15}南帆《理论的紧张》,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⑥阎晶明《独白与对话》,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⑦孙绍振《文学性讲演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⑧吴义勤《批评何为?》,《文艺研究》 2005年第9期。
⑨孙绍振《原创性的追求——回顾我的学术道路》,《福建文学》2000年第8期。
{10}温儒敏《谈谈困扰现代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
{11}吴炫《中国当代文学批判》,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12}王一川《文学理论讲演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赵汀阳《思想的原创性要求》,《学术月刊》,2000年第1期。
{14}吴炫《穿越群体》,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