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历史剧会“锯掉”我们什么?
作者:唐爱明
历史剧之所以称为历史剧,主要标准就是作为主干内容的是历史真实,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特定历史背景的人文精神内核,它能够给人以历史的留恋和思索。当然它可以虚构,也没有必要拘泥于历史细节的真实,但是所有虚构都必须“据实虚构”,即必须符合特定历史时代的文化氛围和人物大致心态脉络。但是检看当今历史剧,里面现代化十足的服饰(如《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低胸露乳装)、充满西方力量感的劲舞(如《十面埋伏》)、皇帝与百姓女的多角浪漫恋爱(如《大汉天子》、《康熙微服私访记》等),以及完全现代化的语言、神态、思维、行为,甚至比后现代还后现代的情欲宣泄,所有这些,让今天的观众哪里能够产生丝毫对历史的距离感和神秘深邃感呢?这些剧作只是披着古装的现代戏而已。即使有观众希望“发思古之幽情,叹人世之沧桑”来提高人生境界以资同味也不可得矣。虽然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但就言说阐释方式而言,并非还原真实历史内核的价值认识和评判,而当今的历史剧从内而外都已经现代化了。
历史审美的最大价值就是透过历史隧道反观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自身的心路历程。历史剧在表现历史本质方面具有更加强劲、全面和独特的优势。通过历史剧艺术化的形象展现,观众可以更加透彻地理解历史的悲剧性,了解向善的永恒追求的困苦艰难曲折,看清人性的复杂、命运的多舛,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历史和现实的连续性,促进自身的自省和完善,反思短促的人生价值构成,理性批判社会的存在方式,在审美中自觉地创造。历史剧诚然需要娱乐成分,而且确实也是必须,但是违背历史规律真实和特定历史语境的一味娱乐,套用文化快餐“零深度、零广度、零思度”的媚俗模式,如把小于太平公主37岁的王维死拉活扯与太平公主发生恋情(《大明宫词》),一生戎马倥偬的康熙却在民间四处“泡妞”(《康熙微服私访记》),根本不同龄也不会同时上朝的纪晓岚与和珅不断地斗嘴,既是对历史人物的恶搞,也是对观众的误导,尤其是对青少年的误导和贻害。在消费主义盛行、视觉文化占据主流的今天,观众轻松地接受着日趋一致的娱乐审美思维,接受着几乎相同的审美感知和话语范式,而缺乏历史审美维度的当今历史剧刚好不受政治话语的禁忌而肆意地满足着大家日趋麻木、乐于接受、疏于创造的娱乐消遣心态。
如此的价值缺位,是中国转型时期主流媒体面对现实生存的无奈失职,也是观众无奈于现状而转避于编造的虚幻历史的缓解式的减压抉择。面对强大的国际语境,我们的媒体无法夺取话语权,也难以创新话语模式与之对抗,于是不得不重拾才子佳人的情愫、大团圆的结局、打情骂俏的逗趣、偷香窃玉的刺激、争权夺利的曲折以及“武戏上房、文戏上床、官司上堂,爱情、阴谋、武打三合汤”的宋元话本、明清小说的老套原型模式,进行着价值评判和审美认同的回归,而国人记忆中没有消失的传统的集体无意识在视觉文化强烈冲击下被快速地激活了,并获得了极大的认同和酣畅淋漓的释放与满足。
当然,当今历史剧中的价值缺陷并非仅限于以上三点,有了以上三点也不是完全否定历史剧存在的意义,更何况现在的历史剧依然是影视剧中的大宗,在大众娱乐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当一个民族的主体娱乐呈现如此价值失范时,它实则已经超越了娱乐的范围而成了民族的文化趋向,也成了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和价值导向,最终定格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风向标。在一个开始不尊重自己的历史却又梦想恢复过时的价值体系、在一个奉行娱乐至上却懒于批判反思、在一个媚俗趋众流行却疏远创新的民族里,未来的光明是否仅仅留存在对历史的虚幻不实的梦呓中?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