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文明重心的东移与本土传统的复兴

作者:代 迅




  这种文艺思想在现代中国获得了延伸和进一步强化,并成为我们在面对多种西方文论进行选择时的内在尺度,构成了我们在接受外来文论时期待视野。现代中国的基本特点,是救亡压倒一切,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中华民族面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困苦,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扩张和法西斯主义兴起,外来侵略势力深入中国领土,中国军阀混战,灾害频繁,都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近邻印度,美洲的印第安人,都是我们的前车之鉴。从严复引入“天演论”,到林纾翻译西方小说,再到孙中山发起的民主革命和毛泽东领导的共产主义运动,无不奔走呼号,希望灾难深重的祖国能够摆脱深沉的民族危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我们面对西方文论涌入中国的时候,我们希望找到的,绝对不是风花雪月的消遣,而是能够进行有效战斗的锐利武器,能够帮助中国摆脱苦难的思想工具。环顾中国,放眼世界,有哪一种外来的文论能够适合中国的这种现实需求呢?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品格,这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是完全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历史上其他哲学流派的主要特点,在于不仅要求能够解释现实世界,而且要求能够改造现实世界,使思想从书斋中的哲学思辨转化为变革现实的物质力量。实现这种转变的关键就在于,革命的思想理论和以工人阶级为核心的劳苦大众相结合,鲜明的阶级属性和强烈的战斗性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突出特征,这使之成为中国人求之不得的思想利剑。马克思主义和其他西方哲学不同的无神论色彩,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前景的乐观展望,这些都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子不语怪力乱神”和对理想化的大同世界的孜孜追求,有着许多内在的相同或相通之处。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整个思想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全部理论特征。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对文艺论述不多,并且散见于他们浩如烟海的理论著述中,其主要内容包括:反对把文艺仅仅看作是一种消遣和娱乐,要求在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中,文艺应当具有明确的阶级属性,揭示工人阶级的贫穷和痛苦,能够动摇资本主义世界永世长存的乐观主义,塑造叱咤风云的无产者形象,成为反映革命某些本质和方面的一面镜子,教育广大的人民群众,使他们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积极投身到无产阶级政治革命之中,发挥文艺的宣传性和鼓动性,力图使文艺也转变为变革现实的强大物质力量。
  现代中国文艺思想史上,力图融会中西文艺思想、探索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途径的思想流派甚多,大致说来,比较显赫的有:以宗白华为代表立足于中国文艺独特审美特征的是一派,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介绍西方文艺理论为主的是一派,以钱钟书为代表的试图在中国传统诗话的框架内吸收西方文论是一派,但是这些流派不管是在当时还是以后,都没有成为中国现代文论主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产生了强大共鸣,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迅速和中国古代文论相融合,在光怪陆离的各种西方思潮中,如同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样,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迅速脱颖而出,成为现代中国文艺思想主流,周扬、冯雪峰、毛泽东、蔡仪等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占据了现代中国文艺思想舞台的中心的地位,这是中国人主动和积极的选择。延安时期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周扬编辑的《马克思主义与文艺》,建国初期季莫菲耶夫《文学原理》中译本的出版,都在这个体系建立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和蔡仪主编的《文学概论》,是这个体系成型的主要标志。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承认,事实上,这个体系就是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主要成果,是中国现代文论新传统的主体部分,是我国现代文学理论研究实践的必然选择。
  这个传统主要建立在阐释国统区左翼文艺、解放区文艺和建国以后革命文艺的基础上,继承并强化了在思想内容上的“尚质尚用”、“知言养气”和艺术形式上的“尚朴尚简”的中国古代文艺思想,以及强调文学艺术家思想改造的重要性,强调教化功能、高度重视文艺的社会政治作用的本土传统,带有明显认识论倾向和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忽略了文艺样态的多样性和功能的娱乐性,在中国现代血与火的战争年代里,是完全适用的,甚至在建国初期的和平环境里,也是基本适用的,但是随着和平生活的不断推移,其偏狭与局限性就慢慢显示出来。
  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中西文论沟通和融会的过程。自从西方文论进入中国的那一天,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就已经开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历史过程,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主体的中国现代新文论传统,就是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历史成果,深刻反思这个转换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就是珍视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未来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也只有在中国现代文论新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展开,才是具有可行性的道路。
  新时期中国文论的变革,始于对极左时期庸俗社会学的极度厌恶,“朦胧诗”启动了中国文论界“向内转”,即将研究重心转向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和自身规律的行程,但是这个行程并没有走多久,真正产生广泛影响的新批评式的理论实绩并不多见,而且也未能有效地唤起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相反,与经典马克思主义有着直接渊源关系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却对中国新时期文论的建设,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在我们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论争及其相关的理论的建构中,都可以见到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浓重投影。经历过20世纪80年代的人,无不对这些制约着中国文论建设基本走向的理论论争记忆犹新:艺术领域中的人道主义问题,文学的主体性问题,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问题,艺术生产问题,艺术的文化学阐释问题,艺术人文精神的失落与拯救问题,大众文化问题等。究其原因,以英美新批评为代表的西方形式主义文论在西方文论界的退潮,原型批评、女权主义、后现代、新历史、后殖民等批评流派数十年来相互更迭,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在西方的强劲势头,是重要的示范性因素,但是中国本土的现实需要,及其已经形成的现代中国文学理论新传统的内在制约,则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这些理论论争,一些是中国现代新文论传统在过去左的桎梏中,感到困惑、不敢思考的重大理论问题,另一些则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文艺创作实践中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我国本土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亲缘关系,也就是同源异质,都是出自于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源头,但是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不同的文学艺术创作样态中,又与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中有异,呈现出一系列明显不同的理论特征,所以唤起了我们的强烈兴趣,因为同源,所以具有可比性研究的共同基础,因为异质,才具有可比性的必要。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西方马克思主义起源于对前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的怀疑和批判,试图纠正前苏联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复兴马克思主义,探索适合西方发达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独特道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努力吸收当代资本主义的文化成果,以解决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艺术和美学问题。这种理论思路,和我们在经历了多年的极左思潮的禁锢后,力图摆脱左的包括前苏联文论僵化模式的束缚,重新恢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活力,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努力研究世界文论领域的最新动态,尝试解答在过去多年的理论困惑和当今现实艺术发展中新的理论问题,无论是在理论动机和现实需求上都存在着相同或相似之处。中国新时期文论的发展表明,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就是中国现代文论新传统主体部分,就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发展,更直接地讲,它已经逐步取代中国古代文论传统,成为当代中国文论在接受和选择外来的理论资源时的文化心理和期待视野,发挥着重大和深刻的作用。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我们就不难理解,在中国新时期文论和美学建设中扮演过举足轻重角色的李泽厚,把自己的哲学体系称为“新马克思主义”,是合乎逻辑的选择。{34}
  

[1] [2] [3] [4] [5] [6] [7] [8] [9]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