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呐喊——为了生命的尊严
作者:王晓春 朱凤英
是的,张雅文之文有着更加深刻的内涵,是“学历”二字所无法涵盖的。小学尚未读完的她,选择了写作,就选择了一条比穿越大自然更加泥泞而艰辛的道路。虽有小时候父亲五年私塾的影响、姐姐民间故事的熏染以及自学的高中知识,但她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语言的匮乏和知识的欠缺,阅读成了她必修的课程。是莎士比亚、雨果、莫泊桑、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等作品给了她丰富的艺术熏陶和文学滋养,“在阅读中,我把国内外几十篇优秀中、短篇小说摆到面前,看人家如何开篇,如何结构,如何设置悬念,如何把一个完整的故事切开来加以叙述,这种对比性的阅读,对我小说的结构大有益处”。
她就像着了魔,以至到了茶饭不思的地步,脑子里除了小说什么都没有。“我拼得太狠了,有一天去话剧团讨论作品突然昏倒了,送到医院一检查,脉搏降到一分钟四十次。”所以,她的成功是必然的,是努力和拼搏的结果。
四、“正义”让文学走向高远
经过“文革”十年动乱的她,意志更加坚定,思想走向了更高的境界。“我在创作上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关注底层的小人物,写他们的悲欢离合,写他们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另一种就是关注伟大而崇高的人物。后来,哈师大两位教授在写我的评传时,说我有一种‘崇高美’的情结。我想这可能跟我从小就崇拜伟大人物有关吧”。
是的,作者时刻关注社会,特别是生活在底层农民的生活,“令我们不得不深思的是:中国有几个农民没有经历过苦难?改革开放虽然使部分农民富裕起来,但许多农民仍然在贫困与愚昧中苦苦地挣扎,他们何年何月才能有出头之日?这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
同时,她经常将自己的境遇放在大环境下思考,比如由自己的病痛想到众多患者的命运和百姓看病难、治病难问题;由自身的遭遇想到知识分子受压制问题;由在押犯的经历想到社会、教育问题;由版权官司想到法制建设问题,等等,进而化解自己内心的不平与痛苦,其博大的胸怀让人肃然起敬。
作家的责任感和鲁迅的精神时刻激励着她,“每当看到正义被践踏、美好被扭曲时,尽管我们无法像先辈那样发出‘呐喊’,无法像先辈那样写出文笔犀利的文章,但是,一个正直而有良知的作家是无法沉默的。”出于对生命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她开始为伸张正义而书、为生命的尊严而呐喊。从讴歌阻击滥伐的勇士、拯救“傻子屯”的义士、讨伐盗猎者的枪口、关注生活底层农民的命运、探寻劳教者的生命轨迹、鞭挞违法者的丑恶,到与国际主义战士挥手,弘扬中华民族志气、讴歌国际主义精神,她走出了山沟、走出了“小我”、走向了世界、走向了文学的高远境界。
在她的《趟过男人河的女人》、《玩命俄罗斯》、《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四万:四百万的牵挂》、《走过伤心地》等作品中无不透露出苍凉、刚健和忧患意识;透过她的文字,我们时刻能够感受到崇高的唯美风骨和昂扬不屈的精神血脉,这是她坎坷经历后对生命的彻悟和灵魂的升华。
五、特殊的读本,励志的篇章
美国学者乔治·赫伯·米特有一个最具影响力的观点,认为人的自身是由我、相当于英语中的Me和英语字母I这两部分表示。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由他的自身角色I——独立行为和扮演的角色Me——角色行为所组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表现出来的往往只是角色行为的我,而掩盖了真实的独立行为的我。
《生命的呐喊》的所写、所思、所议,正是对生命的探寻、对真我的剖析、对心灵的救赎。
历经苦难者无计其数,而真实地展现苦难与抗争的每一个艰辛的过程,唯有作家能够做到。作家的作品是生命之泉经年积淀之后形成的千里瀑布。张雅文正是这样的作家,她的笔尖流淌出的是生命里程中的每一滴汗、每一滴泪、每一滴血。她从沼泽尽头的山林走出来,一路上磕磕绊绊,用非凡的毅力跨越了大自然中隐藏的危险,化解了人为设置的不幸和灾难。正像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当代著名评论家吴秉杰对她评价的那样:“她从山野女儿到运动员、到著名女作家的亲历生活以及她带出的时代尘埃、历史颗粒,纷纷洒落在我们身边,形成一次让人难以忘怀的阅读。”
此书虽说是自传,但却让人感觉到两大部分的存在:一方面是较靠近传统的构思与写法;另一方面是让人感到惊喜的关于心灵的洗礼与探讨,这对于在当今世界中精神匮乏的我们,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这部饱含作者曲折人生经历和丰富情感的作品,不但是一次很认真、很重要的文学叙述,还对读者具有非常积极的激励作用,所有人都可以从她一生艰难的抉择和奋斗中得到启迪。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相武所言:“《生命的呐喊》是当代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它证明报告文学、传记文学能够通过对作家自身心理、心灵和心态演变的无情袒露和深邃剖析,从传主的主体角度折射一个时代和民族的沧桑磨难。它高度展示了新锐的报告文学和传记文学具有灵魂读本的崭新的可能性。贯穿全书的昂扬向上的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重和发扬的精神瑰宝。”
童年的经历决定了作者一生的性格和命运。希望得到尊重、执著追求理想、刻苦努力拼搏、渴望放逐身心的潜念与日膨胀,释放之后又开始陷入深刻的自省,生命中宣泄与敛制往复循环。这些有关心理的探讨,让我们不自觉地想到对心理学和哲学方面再次观摩。
当人们都在寻找人性的弱点时,还不如去探讨自身的本质,道也,非常道。
通读《生命的呐喊》,可以深刻地感觉到文字背后的冷峻、智慧与艰辛,但最令人感动的是她的真诚。这是一位经历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追求理想的挫败、平淡无为的彷徨、屡经厄运的打击、成功后坎坷不断的女人。在生命行走了60载后,她轻轻掸落身上沾带的花瓣和叶片,摊开内心所有的真诚,将经历的林林总总,以及从中获取的人生感悟向我们娓娓道来。同时,向我们走来的,是一个呐喊的生命和不屈的灵魂。
必须承认,没有人能够在回忆录中做到绝对坦诚。正如作者所言,“那些不能写的、也许恰恰是最痛苦的”部分,将永远尘封在作者的心底。而读者需要的是经验和启示。
然而,张雅文和她的作品、她的曲折、她的苦难、她的成就、她的辉煌、她的一切,都不能不让人为之感动、为之敬仰、为之喝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