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呐喊——为了生命的尊严

作者:王晓春 朱凤英




  知道张雅文女士,是通过她的44集电视连续剧《趟过男人河的女人》;认识她,是因为那部沸沸扬扬的《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剧本版权之争;而真正了解她,是这部自传《生命的呐喊》。
  张雅文,中国著名女作家,1944年出生在一个只有一户人家的小山沟。读过五年小学,15岁做专业滑冰运动员,35岁开始文学创作,1979年开始发表小说,20多年来共创作了500余万字的小说、报告文学、电视剧本等文学作品,先后获得过飞天奖、华表奖、黑龙江省精品工程奖及文艺大奖、第三届中国传记文学大奖等多种奖项,现为国家一级作家、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百佳优秀电视艺术工作者、全国自学成才优秀人物。
  长在小山沟、只有小学五年文化的张雅文与著名作家的距离是多么的遥远。她,是怎么成功的,都有哪些传奇的经历,又是如何用自己的真实创造了中国文学的童话?
  《生命的呐喊》是作者在心脏做完六个搭桥之后完成的。这部历时3年,用生命为代价完成的三十多万字的自传,以虚构无法比拟的丰富性、具体性和感染力,揭开了“大时代”里一个“小人物”的生命历程。她向我们倾诉一路的坎坷和多舛的命运、回味来时路上的恐惧与苦难、品味成长的艰辛与快乐。她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执著于理想的女人有几多不易;她还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正直的作家又要经历多少酸甜苦辣……
  
  一、个性成于特殊的成长环境
  
  翻开《生命的呐喊》,我们便随着一个小女孩的脚印,一步一步走进大山、走进泥沼、走进那苦难的童年……
  “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山沟里,无论外面发生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似乎跟我们家都没有多大关系。”
  对于一个生命的个体,生长在只有一户人家的山沟里,无疑是一种特殊的经历。贫困,是这个家庭唯一的财富。病中想吃一碗疙瘩汤,都成了一种奢侈的愿望。“父亲的家境很穷,靠租地为生……母亲的陪嫁虽然丰厚,但后来家里穷得叮当响”。所以“我幼小的记忆里,父亲总爱发脾气”。很多时候“我和父亲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望着被摇碎的月亮,听着父亲沉重得好像被周围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叹息。听他说一些我永远也听不懂、永远也想不明白的话语……”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苦苦挣扎的父亲,既是个体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悲剧。这是中国黎明前夜普通百姓的缩影。但是,从父辈身上的坚忍与顽强,作者找到了自己个性形成的基因:“母亲只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却在宗法势力极其强大的年代里,冒着生命危险去营救父亲。冲着黑暗势力吼出内心的愤怒‘我在阳间打不赢官司,我到阴间也要告你们!’”,“从父母身上,我看到了那代人的悲哀与无奈,但从母亲身上,却看到女性勤劳、坚强、不畏苦难、不惧强权,敢于维护自己权利与尊严的品格!”
  所以,当作品遭到侵权、当人格尊严遭遇践踏时,作者发出了“我是人,我要站着活!我要像母亲那样,活出自己的人格,活出尊严,活出自己的权利来”的呐喊。
  自然的变迁左右着人的生存环境,弱小的我们无法选择生存时代。当苦难无情地挡住人生的路口,是顺服,还是抗争?贫穷与苦难,并没有泯灭一个孩童对美好未来的渴求;短暂的城市学习生活,激起了一个十岁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
  “我要上学!”这是她向命运发出的第一声呐喊。
  从此,在绵绵不尽的山路、在风暴肆虐的荒野、在野兽出没的大草甸子、在数十米宽的永翠河畔,留下了一串串坚定而执著的小脚印……“三年来,我遇到过狼,遇到过野猪,遇到过‘狗皮帽子’,遇到过无数次的暴风雪……我不知今后还会遇到什么,更不知在这条十几里的山路上还要跑多久。可我知道,不管跑多久,不管今后还会遇到什么,我都会继续跑下去,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住我要上学的脚步!因我心里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将来回到城里,我也要像城里孩子那样在学校里唱歌、跳舞、学习……”这没有鲜花、没有歌声、没有童年的快乐,恐惧、孤独的苦难童年,更坚定了作者坚强不屈的性格和执著叛逆的个性。
  对于那段“不是人过的日子”,作者的感悟是深刻的:“苦难给人们带来的绝不是什么财富,更不是什么赞美之词,而是非人的、没有选择的、伤害自尊的痛苦。”“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对许多有志者来说,贫穷与苦难,不啻一所特殊的学校。它磨砺人的意志,锤炼人的性格,造就一个人不畏艰险、不惧磨难的个性,使这个人在人生路上,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境,都能咬紧牙关挺过去,为了改变命运,可以吃尽人间的一切苦难,按着自己的意志顽强地活下去。”
  
  二、“赌”运成就文学梦想
  
  王蒙曾在其自传中这样写道:“文学与艺术,对于我不仅是审美的对象,更不仅仅是娱乐的方式。接受它们的时候,我的投入我的激动我的沉浸,使他们成为我年轻生命的价值追求、价值标准、价值情愫。”
  而张雅文将自己的写作视为“赌”,她赌的是生命的价值!多年探索寻求、数次无法缘梦的她,“就像一个在大海中挣扎得精疲力竭的溺水者,忽然抓到一根救命稻草;更像一个输光了老本的赌徒,意外地发现兜里还剩下最后一枚铜板”。“我决心把我生命中的最后一枚铜板全部押在文学的赌桌上……”“我只觉得有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时时撞击着我,呼唤着我,好像我的每个细胞都被创作的欲望激活了。我的生命里充满了从未有过的激情与活力”!
  凭借着对文学的酷爱,她开始了与命运的搏弈。“从动笔那天开始,我就将自己交给了魔鬼,我就不是以文人的斯文来进行写作,而是像运动员训练一样拼命。而且一拼就是二十年!”
  当事业面临挫折、当命运遭遇坎坷、当好友劝其放弃、当生命劫后重生,她对文学依然痴心不改:“写作早已经成为我生命的需要,我最大的快乐就是坐在电脑前进行创作。所以,只要还活着,就会继续写下去……”
  面对那些怀疑的目光,面对“你一个小学生还想当作家呀”的刁难声,面对诸多人为的逆境和脆弱的身体,她顽强地执著于自己的追求。她时常用奥斯特洛夫斯基、杰克·伦敦、高尔基、马克·吐温等世界级作家的事迹鼓励自己,坚定信心。“于是,在城郊结合部那片低矮的因经常停电而漆黑的平民区里,每天晚间都能看到我家的灯光一直亮到深夜。我和孩子各守一支蜡烛。三支烛光照亮了我们的小屋,也照亮了各自的前程……”
  她坚信“当一个人把全部生命都抵押在某种事业上,全身心地投入几年、甚至几十年,这种投入将会变成巨大的能量,它可以创造出人们意想不到的奇迹,它完全可以改变一个‘小学生’的命运”!
  事实证明,她成功了,她从一个只有小学五年文化的会计一跃成为中国著名作家,她实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神话!
  
  三、成功源于执著的“拼搏”
  
  “生命的尊严不在于地位高底,不在于势力大小,更不在于贫富差异”。坚定、执著地争得生存的权利,争得生存质量的权利,是作者的人生信念。
  信仰,是根深蒂固无法撼动的。在阅读这本书时,我们必须尝试接受并带着与作者相同的信仰去认识她、读解她。才能深刻地理解她所记录的一切。
  透过全书的字里行间,一个关键词跃然纸上——“拼搏”。
  过于孤独的童年,使作者的生命需要一个尽情张扬的舞台。她一步一步偏离了芸芸大众习以为常的轨道,让自己的舞步离开了规范的动作。这样的叛逆,无疑给她的生命历程带来更多的艰辛。靠着“拼”劲,她以十岁的年龄与命运抗挣,用弱小的身躯抵抗大自然的肆虐和人为的阻碍;没有身高、没穿过冰刀,却偏要当运动员,不怕流血流汗,直至因病退役;没读过几本书,却偏要当作家,用疯狂的阅读填充饥饿的大脑;不会一句外语,却只身去异国完成几乎不可能的采访,前苏联、韩国、比利时都留下了她的足迹。最为经典的是为了完成《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小说和剧本,在举目无亲、语言不通、经济窘困的情况下,两次自费去比利时采访,其精神感人之极;没有任何背景,却偏要顶住强大的压力去打维权官司……是与生俱来的不屈性格和坚定的信念支撑着她,实现了生命中一个又一个的不可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