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现代人生存悖谬的寓言化象征

作者:任雅玲




  人类在一步步走向20世纪、21世纪的途中,历经了无数的磨难,一战、二战几乎摧毁了人们的心灵寄托,危机感、恐惧感将人们笼罩。在我国,商品经济的大潮也开始冲击人们故有的价值观、伦理道德观,西方作家笔下所展现的人性的异化、人性的邪恶等引发了中国作家的思考,滕刚由于其自身经历的关系,对此感悟颇深。他开始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他急迫地用自己的笔把生活中的悖谬揭示出来,以其唤起人们对现代人生存境遇的关注,对现代人精神状态的关注。《一个边防兵的秘密情节》中,边防兵斯蒂文在结婚的第二天上午就被抓到边防来当兵,而且一当就是11年,军方规定,战争一天不结束,边防兵就一天不回家,除非他们的亲生父母死亡,他们才可以永远离开战场。战争结束的日子遥遥无期,边防兵们的出路只有两个,或战死,或冻死。怕冷、怕死、怕妻子落入别人怀抱,这一切恐惧扼杀了斯蒂文的人性,他经过长期周密的策划,在一次执行任务时绕道回家杀了自己的亲生母亲,于是他在士兵们艳羡的目光中离开了边防。“只有杀掉母亲才能回家”,这是一个多么荒谬的逻辑,但这恰恰就是人类某些时候的生存状态,它隐喻了一种生命哲学,是作家对人类生存本质和内涵的深刻概括。正如卡夫卡所说:“真正的现实总是非现实的,非现实的东西就是一种现实。”{3}
  当人们对人性善产生怀疑、甚至绝望的时候,滕刚的小说通过对人性恶的大胆揭示,反而使人们对现实世界有了一个辩证的认知。尤其是对其他微型小说作家不敢过多涉足的“性”的题材,滕刚却不吝笔墨,因此也受到了一些读者和评论家的批评,但公正地说,我们通观滕刚的这些以“性”为题材的小说,其大部分小说中的“性”描写并不为“过”,而且他不是为写“性”而写“性”,他能让我们透过“性”,感受到人性的阴暗与邪恶,感受到人的欲望的膨胀与道德的沦落。有些现代人不再相信爱情,曾因爱情而获得意义的“性”于是变得尴尬起来,“性”能产生美感,但也能破坏美感,它能让人充满爱意,又能使人心怀仇恨。《性别》中,张三经过婚姻介绍所的介绍,与一个叫王梅的女子见面,可是令张三吃惊的是,王梅对男性的职业、性格、地位、财产等传统的择偶标准毫不感兴趣,她只看重男性的“性器官及性能力”是否正常、健康。也许每个读者读到王梅对男性“性器官及性能力”的那些言论时都会哑然失笑,甚至会觉得这个女子精神上有问题,是个“性变态”患者,然而我们细一思量,你会发现王梅并没有什么错,王梅说出的可能是许多女性在择偶时想说而不敢说或不好意思说的话,谁能否认“性”在夫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呢?可是男女双方在选择伴侣的时候,却没有人把“性”放在首位去谈论,尤其女性往往成为“性”的牺牲者,因此,可以说,《性别》这篇小说让人们思考,在婚姻中“性”应该找回其应有的地位,让相貌、年龄、身高、学历、收入、家庭背景等等这些外在东西退居其次,也许这样,《婚姻状况》中的张三才不会患上莫名其妙的“疼痛病”。
  滕刚小说的叙事语言冷峻平实,毫无华丽、雕饰之感,但又充满幽默反讽,作家的智慧在语言中展露无遗。滕刚总是用极其平实却又滑稽幽默的文字来描述悖谬荒诞的人生困境,因此其小说的叙事语言具有一种二重性,即绝望、痛苦与悖谬、嘲讽的统一,这种叙事语言具有独特的哲理意味,最大限度地蕴含了生活的质感。
  1990年7月16日晚,张三和向梅在距离邙州80公里的望江宾馆401房间发生了第一次性关系。{4}(《上下十一年》)
  207病房离医生办公室只有几步之遥,蒋红走出医生办公室,没有直接去207病房,而是拐弯抹角走向四病区。从四病区绕道去207房间还有将近一刻钟的路,她要在这一段有意延长的时间里,决定采用何种策略,让赵波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说出她想知道的事。{5}(《较量》)
  那天下午,张三去医院化疗,路过赵三家,看见赵三一家人正在门口烧东西。{6}(《绝唱》)
  上面三段引文是滕刚三篇获奖小说的开头,它们的风格都是客观冷静地叙述,但就是这样看似冷漠的语言之下,却蕴藏着超验的人生意味和深层的理性批判力量。
  在滕刚的所有小说中,叙述最绝的要数《新微型小说》了,这篇小说完全打破了微型小说的创作模式,即到结尾时来一个“欧·亨利式”出乎意料陡转的结尾,他开篇就不动声色地告诉读者,“这篇微型小说的结尾是:农历正月十六凌晨,庄五发现孙女小红死在后院的茅坑。”这个结尾他在不足两千字的小说中先后重复了四次,完全不像其他微型小说作家那样,要把结尾像绝密一样最后才透露出来,然而读完这篇小说,你却不能不佩服滕刚构思的巧妙。这篇小说写的是盐商马陀被山民们误认作是神灵,于是他开始了占卜生涯,其只有凶险没有吉利的占测被一一验证,一天,马陀预言“不出一个星期,庄五家就会死一个人”,于是庄五家究竟谁会死成了人们议论并关注的焦点,一系列情节也由此展开,一直生病的庄五怕灾难降临到儿孙身上,他在预测日期到来之前投河自尽,可是却被救了上来,最后死的却是庄五的孙女小红,因为她意外地窥视到了母亲与打棺材的木匠偷情的场面,“母亲的喘息像狗。母亲转身准备换个姿势,看见了站在月光下的小红”。{7}故事到此应是全文的高潮,可是作家却来了个急刹车,写道:“这篇微型小说的结尾是:农历正月十六凌晨,庄五发现孙女小红死在后院的茅
  坑。我没骗你吧。”究竟小红是如何到了茅坑,如何死的作品没有交待,而这恰恰是作家要暗示给读者的,小红死的细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死亡的真正原因,那就是现代社会中人性的邪恶与异化,是旺盛的失去控制的性欲之火杀了小红,是道德的沦丧杀了小红。滕刚用这种零度叙述的笔法把生活中的种种悖谬不动声色地展示出来,让读者受到了极大的心灵震撼,他确实像一个冷面杀手,在情节和语言的处理上都果断而又坚决,这与其小说荒诞内容背后的反思与批判意旨也极为吻合。
  杨晓敏在《滕刚:小小说的先锋写作者》一文中,既指出了滕刚创作中存在的不足,又充分肯定了他的长处,他认为滕刚是微型小说领域的“先锋写作者”,是“不能取代的‘这一个’”,“他的作品,融合了黑色幽默、表现主义、存在主义等多种文学表现理念,在虚化的环境中表现人类自身生存的尴尬。滕刚语言诙谐,剑走偏锋,构思奇崛,他的探索,富有挑战意味,极大地丰富、拓展着小小说写作的审美空间。”{8}笔者认为这样一种评价是切中肯綮的,我们期待着滕刚能继续做一个勇敢的开拓者,像郑允钦先生所希望的那样,能够进入微型小说大师的行列。
  (作者单位:绥化学院中文系)
  
  {1}郑允钦《个人履历表·滕刚微型小说100篇·跋》[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第326页。
  {2}格非《卡夫卡的钟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138页。
  {3}《弗兰茨·卡夫卡全集(第5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第454页。
  {4}{5}{6}{7}滕刚《个人履历表·滕刚微型小说100篇》[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第237、241、248、255页。
  {8}杨晓敏《滕刚:小小说的先锋写作者》[J],文学报,2006/06/0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