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试论汉传佛教与中国书法的传播互动
作者:周红路 周文杰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在繁荣茂盛的书法艺术背后,含有深刻的书法理论旨意,不仅涉及到执笔、运笔、布白、运气等技法,更主要是书法艺术家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艺术观等方面。如著名书法家周星莲论作书论云:“古人谓心正则气定,气定则腕活,腕活则笔端,笔端则墨注,墨注则神凝,神凝则象滋,无意而皆意,不法而皆法。”项穆云:“人正则书正。心为人之帅,心正则人正矣,笔为书之充,笔正则事正矣。人由心正,书由笔正。即《诗》‘思毋邪’,《礼》‘毋不敬’,书法大旨,一语括之矣。”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其精妙圆融的戒、定、慧三无漏学,对修心养性的注重等等,对书法家们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历代著名书法家中,很多出自佛门或深受佛教的影响。素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其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受历代书家推崇。其所取成就,除刻苦用功之外,还与他深受佛家心性修养之学影响有关。王羲之与当时佛教界高僧来往甚密,交谊甚厚,其密友支遁是有名高僧,他还曾为印度来华僧人达摩多罗舍宅建归宗寺。人的心性修养,对书法的影响实为重要。王羲之很注重自己的心性品德修养,因而他作书法时,能摒除俗杂之念,凝神静虑,驰思造化,使其书法形神俱备,栩栩如生,有很深厚的内在神韵,臻于化境,对后世书法造成深远的影响。
唐代僧人书法大师释怀素,幼而事佛,经禅之暇,精于翰墨,是佛门中继释智永以后杰出的牢笼百代的大书法家。唐、宋、元、明、清,迄于现代,学草书者,无不取法怀素。其草书“授笔掣电,随手万变”,“字字飞动,宛若有神”,气贯全篇,奔放豪迈,奇姿绝俗,其中透出盛唐浪漫的激情、骨力和气度,更透出一种忘怀遣虑、妙造自然、空灵超然的“禅气”。唐代著名书法家虞世南提出了心悟说,把书法理论提升到佛法的高度加以论述。他认为学书者只有内心领悟真理,其书法才会不悖真理而与绝妙境界相合;争名夺利而计较于工拙者,对书道的真谛永不可知。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为官清正爱民,人品道德很高尚,是虔诚的佛教徒和有名的禅家。他认为书法家应有无我的精神,“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才能去俗存真,达到书法艺术的高境界。其书法落笔纵横,挥笔瑰精,潜气内转,势逸不可止,似有法而无法,似无法而有法,法与非法,隐显难知,幽明莫测。不深谙佛法的人,难达此境界。晚明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深好禅理,其书法理论“八还说”,受禅学影响极深。清代释竹禅在八分书的基础上,历时50年,新创了九分书,自言“所加一分即禅味矣”。现存四川新都宝光寺的《华严经序》,为释竹禅晚年所书,全幅面积达33平方米,共1002字,字迹似铁笔勾勒,从首至尾,刚劲沉着,风格淳厚,妙趣横生,体现篆、隶的艺术风格,而又似篆非篆,似隶非隶,不为法脱,而又不为法缚,为融透禅意的书法极品。著名律宗大德释弘一法师,出家前为一多才多艺的大才子,出家后其艺术活动主要限于书法,书写佛典语句与大众广结佛缘。其书作体现为三种建构即写经类的禅意恬淡美、手札类的禅意空灵美和 “悲欣交集”的禅意超越美。
综上所述,中国书法艺术的提高与发展,对汉传佛教的弘扬与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佛教的发展与传播,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周红路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传播学硕士; 周文杰为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传播学硕士)
{1}吴言声《禅宗诗歌境界》[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3}刘正成《中国书法全集》[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