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外国文学 > 敦煌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三七 | |
|
|
离开商铺街,行德又来到居民区。街道两旁是一座座用土墙围起来的民宅。与商铺街一样,这里也是一片骚乱。不时嘈杂的噪音会暂时消停,这一瞬间,四周便会陷入死寂,一轮赤月挂在天边,犹如血染一般。 行德来到寺庙区,这一带全是寺庙,朱王礼的部队就驻扎在东头的几座大庙里。每座庙内都有一大块空地,供奉着一尊伽蓝。只有这一带还算清静,也许是菩萨在此,诸邪退避的原因吧。以前经过这里数次,但总也没有来过。 行德一连走过了几座庙。最后他进了一座伽蓝最大的庙,虽然他连庙名也不知道。入得庙门后,稍往前行,右边就是一座塔。月光照在塔身上。除了塔之处,庙内还有数座伽蓝塑像,月光下伽蓝的影子投射在沙地上,行德踩过这些黑影,向庙里走去。里边的一间屋子里射出一束灯光,四周悄然无声。行德原来以为这座庙里的僧人肯定已经出走避难去了,所以现在还能见到灯光,他觉得有点奇怪。 行德朝着灯光的方向走去。登上几步台阶,他才意识到这里是藏经阁。大门微开,里面点有灯火,一片通明。 行德向里张望,但见到处堆满了经卷和古籍,其间有三个二十多岁的年青僧人,两个站着,一个蹲在地上。他们似乎没有看见行德进来,各自专心致志地做着各自的事情。 行德刚开始并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仔细一看,才发现他们在分选经卷。看着他们认真的样子,行德有点不知如何是好,半晌才开口问道: “各位师付,值此夜半时分,尚在忙碌,不知有何贵干?” 三个僧人吃了一惊,一齐转头来看着行德。其中一个问道: “你是何人”“ “万勿见怪,只是想问一问各位在此做什么?” 行德一步跨过门坎,走了进来。 僧人们异口同声地问答道: “在此分选经卷。” “为何要将经卷分选出来?” “以防万一。如果寺庙着火,就只能将分选的经卷带走。” “难道寺庙不着火,你们就不走?” “当然不走。” “你们不打算出城避难吗?避难令早已下达了。” “避难令确已下达数次,但吾等不忍心舍弃经卷而保全个人性命,故而即使开战也要留守在此。” “其他僧人都到何处去了?” “避难去了。他人之事,无关紧要。吾等是自愿留下的。” “方丈何在?” “昨夜已去王府商议如何处置寺庙之事。” “何不留下经卷,各自避难去?” 行德又问道。青年僧人脸上马上露出轻蔑的神色,一直保持沉默的另一位僧人说道: “已经读过的经卷,寥寥无几,而尚未读过的经卷却浩如烟海。吾等有心读经,故而立志留守。” 这一番话使行德感到羞愧难当,脸上渗出细微的汗珠。曾几何时,自己不也暗自立下过同样的誓言吗? 行德匆匆从寺中走出来,他很想立刻就见到延惠。延惠一定在曹贤顺的府上。行德想到这里,朝着王府的方向大步流星地走去。街上仍然一片混乱,一路上他至少遇到几十起避难的人群,还不时地要给他们让路。 行德来到王府门口,让门人禀报,他要见延惠大人。不一会,门人回来,引行德走进府内。府内的道路曲折,他们一直走到一间大房子的外边。门人退下,行德自己进去。他看见延惠坐在一把大椅子上,身体紧紧地缩成一团,跟瓜州撤退的前夜时一模一样,只是这间房子比先前的瓜州太守府豪华得多。室内的陈设和地上铺的地毯都非常讲究。几支烛台把房间里照耀得富丽堂皇。 “夤夜来访,定有要事相商。” 延惠无精打采地问道。行德赶紧向延惠打听沙州王曹贤顺的去处。延惠无可奈何地说道: “你找到他也没用。家兄正在一心备战,其它的话一概不听。” “那么寺庙打算怎么办?” 行德问道。 “只好付之一炬了。” “还有僧人呢?” “听说已经出城避难去了。” “剩下的经卷如何处置?” “只好化为灰烬了。” “如此行事,恐非上策。” “只是别无他法。其实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家兄也无心顾及此事了。” “那他何不亲自下令,了结此事呢?” “即使下了命令也无济于事。从昨夜到现在,城内十七座寺庙的主事僧人一直在聚会商议,到如今也没有想出一个好办法来。” 延惠从椅子上下来,在屋里慢慢地踱步。过了一会,他好像是自言自语似地说道: “不管他们怎么商量,都得不出个结论来的。十七座寺庙中所藏的经卷太多了,光想拿出来,就需要好几天的时间。打包、装运又要几天。再说,这支几百头骆驼组成的庞大队伍何去何从啊?向东、向西、向南还是向北?无路可走!” 延惠说完,长嘘了一口气,又坐到大椅子上去了。 “瓜州已经烧了,沙州也在劫难逃。城池、寺庙、经卷都将被烧毁!” 行德一直站在一旁。诚如斯言,沙州城中十七座大庙里的经卷汗牛充栋,实在太多。值此紧急关头,要想挽救这些经卷,已是无计可施了。 行德告辞了延惠,走出府来。他的眼前又浮现出三个年青僧人埋头整理经卷的身影。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