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太平公主足智多谋,但是她对她这位来之不易的老公却是满怀了真诚和宽容。她从母后处为他讨来了很高的官位和很多的荣誉。很快,武攸暨由右卫中郎将累迁为右卫大将军,紧接着又由千乘郡王进封为定王。攸暨坐享其成,随遇而安,直至寿终正寝,但因为好事的太平公主总是犯上作乱,不肯安度晚年,他才被人家刨了坟茔,暴尸荒野。
公元691年,也就是武 登基的第二年,女皇大胆地将原为洛州司马的狄仁杰一举提拔为地官侍郎和凤阁鸾台平章事,使这个原为六品官位的小小地方官,一跃而跻身宰相之列,从而开始了武 执政的狄仁杰时代。历朝中如此破格晋升实属罕见。可能这便是武 的风格。她不甘平庸,又偏爱人才。这个狄仁杰既不是女皇的亲属,又不是那种阿谀逢迎之徒。女皇看中他,是因为他无论是在大理寺丞任上,还是在洛州司马任上,都曾留下值得百姓称道的赫赫政绩,所以女皇还在她的皇太后时代,就对这个秉公行事的官吏有所了解。尽管武 也清醒地知道,这个狄仁杰是李唐的旧臣,而且至今他的立场依然是站在已退出历史舞台的李唐王朝一边的。武 用的是他治国的才能,而不是他的那个政治的立场,何况,她武 不也是那个多年来一直握有李唐王朝实权的帘后君王吗?
同时,武 还使用并信赖的另一位近臣,是一位名叫李昭德的才华横溢且锋芒毕露的凤阁侍郎。此人才智过人,壮志凌云,对时弊的针砭每每大胆犀利,不留情面,甚至对女皇家中私事,他都能勇敢直言。不过此人也因锋芒过于逼人,妄自尊大,所以很遭朝臣们的忌恨。连如此朝臣武 都能够接受,甚至欣赏,足见在大周帝国初年女皇求贤若渴的心理。
不能仅仅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作为一个最终能称帝的女政治家,多年垂帘听政的经验告诉她,一个朝廷要想稳定,一定要有各种各样的势力集团相互争斗,又相互牵制,以形成一个能够均衡的局面,如此才能擎住帝国大厦的房顶,而不向任何一方倾斜。所以她既起用李唐的旧臣,又自己培植酷吏。她要他们在朝堂中争斗,她似乎在这相互的争斗与残杀中获得了治国的真谛。
大概就是为了王朝的延续,武 也以同样的态度,来对待继承人的问题。究竟由谁接班,武 一直没有明确的决断。她让从皇帝的位子上下来的儿子李旦住进东宫,过着储君的生活;而同时,她又让武姓的外甥们时时感觉到他们有着接班的可能。所以他们谁都满怀希望而又岌岌可危。而他们的身后,又是时刻聚集着窥视着他们的各派臣相们。
这便是武 。
唯武 才可以把各派势力交织在一起。
制衡。
制衡可能便是这个女皇帝的统治术。
然而除了制衡,在王储的问题上,武 还是觉得颇费筹谋。这是自大周帝国建立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在折磨着她的大问题。如果是李唐王朝,儿子继位便天经地义。然而王朝明明换了姓氏,要想将大周帝国延续下去,又怎么能让李姓的后代来继承武姓的霸业呢?武 想,那个已安安静静龟缩在东宫的儿子,如今正过着他明哲保身的太子生活,而李旦虽早已被母亲赐以武姓,但那武姓无论如何是被贴上去的。李旦的骨子里决不姓武,他的血管里流淌的,依然是李家的血脉。
那么武姓呢?
武姓的血是纯正的。武姓当然不会企图推翻武姓的王朝。武 想,她终于得以称帝,得以推翻由儿子延续下来的李唐王朝,得以建立了她梦寐以求的大周帝国,不恰恰是依靠了她武姓子嗣们的力量吗?是他们煞费苦心地献上了“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瑞石,铺就了她得以步上天子帝位的阶梯,又是他们绞尽脑汁地组织民众请愿,吁请弥勒转世的皇太后早日登基,将她顺理成章地送上了飘扬着红色旗帜的则天门,是他们,事事处处唯姑母之命是从,而绝不像自己亲生的儿子那般冷漠。他们难道不是武 的亲人吗?然而,然而他们对她效尽犬马之力又是为什么呢?为了她的伟大贤明?还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