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林语堂 > 吾国与吾民 >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一章 中国人民 五、民族的童年


  由此看来,中国人民之避免政治堕落的危机,乃由于其天性之不信任文明而保持原始生活之习惯。因而中国人所谓之“文明”,似应用施以修改之意义去领会它。即一种文明,乃爱好原始状态之文明,而非为与原始状态脱离之文明。当然,这也不是一种万应药膏的文明,它非能永远保证无流血暴乱的时期,亦不能使战争、饥荒、水灾绝迹于人寰。

  过了两千年可称为文明的生活,仍能产生这样的生活史料,使文学家资以写出一部出色的故事,像《水浒》,《水浒》的时代背景是那样的恶劣腐败,至有人肉可食之感,不啻揭露了文明大破坏的社会机构之谜,宋江、李逵,以及其他梁山好汉,虽距离孔子时代已历千五百年,但是吾们不觉得他们是已式微文明的代表性人物,而宁可把他们看作逍遥自在的孩童,生长于文化初露曙光、生命尚无保障的年代中。这个民族好像未因孔教的洗礼而完全成熟,还在享受着绵长的童年生活。

  于是不免引起民族机构上绝大的一个有趣问题:倘把中华民族当作一个人种学上的实体,她所表现的特性,果真不像老年人而像童年时代,远未届达民族的成熟期乎?这一点,可以分几层说,中国在文化上是年老了,而种族的生命却是还年轻。这一个理论,现代人类学者间已有不少同持此说。格里菲思·泰勒(Griffith Taylor)因而把中国列入人类进化之最幼层,哈夫洛克·埃利斯(Havelock Ellis)亦指亚细亚人民为民族的近于婴孩之特性者,盖鉴于亚细亚人民犹保存由儿童淳朴天性所发生的柔顺、融合,而近于原始人民的本质,尚未达于特性的发展期。故“延长之童年”似较为适宜之名词,若施以“幼稚性”“停止发展”“沉滞性”等等名称,则易滋误解。

  中国的文化沉滞是一个人仅观察外表而不明了内在生活所发生的错误概念。你只消想想近代中国瓷器的发达,它不是像西人所想象,以为是从孔子时代就发展而遗传下来的,却直至第十世纪,这种工艺才萌芽。随后缓缓进步,迨十七世纪康熙乾隆年间,始达到完美之境地,这一个时期,离吾人不远,宛似犹在目前。漆器、印刷、绘画之进步,亦殊迟缓,但每一朝代,总能推进一步,大名鼎鼎的中国作风之绘画,产生迄今,亦未满千年,这是中国旧文化的晚近时期。在文学方面,你也只消看散文诗和奇情小说的发达之晚——《水浒》与《西游记》应认作散文诗及奇情小说——它们的完成期,应在十四世纪后,距离孔子、老子之生卒年代几及两千年。

  很可怪,中国古代未有散文诗,或许它们是遭了厄劫而散失了,竟未剩留一丝痕迹到现代。纪事诗至汉代始出现,且产品不多。戏曲发达于元代,时已第十一世纪,幻想小说如《西游记》出于同时。那时中国人的理想受了佛教思想的刺激。像这样的小说,仅至第九世纪始行萌芽,发达成熟犹为十四五世纪(明代)事,清初,为小说发达之最盛时期,《红楼梦》即于此时出世,此书堪与《克拉莉萨》(Clarissa Harlowe)相匹敌,而适又为同时期的作品。假令中国文化生命在孔子后数世纪便繁荣而萎谢,如希腊天才之命运,则所能遗留给吾人者,恐只少量之德行格言及民间歌谣而已,安复有伟大的绘画、小说、建筑以光耀此世界的艺坛?这样的史实,闻之一若吾人所盼望者,不是像希腊与罗马之文化,在他们年轻的黄金时代,发育成熟而达全盛期;而盼望民族的童年时代之延长,历数千年而后达于全盛期,那时或仍兴奋着以期精神上之进步。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