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艺术两小时(余光中、黄永玉著)

                    千年等一回


  余光中先生横渡狂涛汹汹的海峡,到岳麓书院讲学。其时我因公干出差江西已有旬余,正欲结束旅行。跑车载我以每小时一百码的速度往回赶,如果路途通畅,预计可在余先生开讲之前赶回院中,恭迎先生并面聆教诲。然而,出门在外,不顺之事十之八九,车到半途,遇到塞车长龙,数小时车如蚁行,继之又遇暴雨,跑车一再减速。回到我供职的千年庭院已是晚上七点,徒见空空而微暖的座席,徒闻潇潇而窈窕的雨声,听众已作鸟畜散,而余光中先生也不知去了哪里,大概是被什么人折的一张阔大的荷叶“包”走了,就像余先生自己曾在诗中用荷叶包月光回家一样。

  我对余先生仰慕已久,又因与他共拥一个缪斯,心中甚感亲切,于是便择一把尚有余温的座椅坐下来,将自己弃置于空空的场景中,想像余先生独握锦心绣口、宏辞丽句与凄凄秋雨厮杀,先生说一个短句,檐前的水声说一个长句;一边是超短的女裙,一边是齐踝的旧袍,就算没有麦克风助阵,滔滔的秋雨也会败下阵来。如此幻想一番,这人烟消隐的庭院,这迷迷而茫茫的风雨,也就有了横生的谐趣,而我未能面聆教诲的遗憾也涣然冰释。这样就又想起先生用荷叶包月光回家的诗句来,我亦想裁一节雨帘将这幻象中的场景包回家,“回去夹在唐诗里/扁扁地,像压过的相思”(余光中《满月下》),以后的缪斯岁月,也就多了一种牵系。

  千年以来,以诗人身份到岳麓书讲学者,余光中先生为第一人。我曾在一册诗集的序文中说,从古至今以诗人身份供职于岳麓书院者,独我一人,话虽略带张狂,但亦是实情。岳麓书院素以来张学统为正学,历代住院学者大都皓首穷经,他们中的一部分虽说有诗词留传后世,但多系副产物,绝少纯粹的诗人登坛露脸。想到此露两手的诗家不是没有,而是没有机会。远的不说,就说清代的袁才子袁枚吧。袁才子人物一流,学问也做得不赖,诗歌风流洒脱,可他想不到在岳麓书院却碰了钉子,山长非但不请他讲学,还不准他进来观光,而更想不到的是,他走后,山长亲自打水执帚,将其站过的地方用水灌洗,唯恐诗人的风花雪月人士生根、挥之不去。弄得一代名俊如秋树孤蝉,灰溜溜索然无趣。与袁才子相比,余先生和我都属幸运者。余光中先生登坛讲学的镜头,亦将成为这座庭院历史的经典镜头。

  时代在变,传统亦在变。一切都会在等待中来临,哪怕千年等一回。“永恒,刹那,刹那,永恒/等你,在时间之外/在时间之内,等你,在刹那在永恒”。

  在没有月光的秋夜,漫天的雨花也有睡着的时候,我坐在这座庭院的坐栏上,想起余先生这时也该睡了,“想起你的长睫该正缝起/缝起一串梦寐”,梦见你赴岳麓之约。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